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出爐 他們教過你們的材料、化學專業課嗎?


日前,教育部官網公示了首批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共計201個團隊獲此殊榮。以下為材料、化學類教師團隊情況:

以下為各位教師團隊負責人公開資料(整理自相應學校介紹頁面)

張立峰

1993年本科畢業于重慶大學,1999年博士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后赴日本、德國、美國等地工作,2012年加入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任院長。

張立峰教授的科研方向主要是潔凈鋼與非金屬夾雜物冶金過程數值模擬仿真 鋁、硅的凈化和冶金資源循環再利用。張立峰教授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第十一屆青年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青年千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英國華威大學工學院英國皇家工程院杰出訪問學者(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RAEng) 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在國內外發表文章300余篇、專利30余項。

王靜康

1960年天津大學化工系本科畢業,1965年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研究生畢業。先后在貴州工學院、天津紡織工學院、天津大學任教。自1980年調入天津大學工作至今。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王靜康是我國化學工程工業結晶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工業結晶之母”。在本科生教育方面,王靜康院士積極推動了天津大學化工專業通過了英國工程師協會最高級別國際認證,標志著該專業本科畢業生達到了“國際特許工程師”的金標準。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她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美國密歇根大學制藥系及德國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國際合作研究,與包括諾貝爾獎學金得主在內的9位世界頂級專家學者聯合培養博士生。

蹇錫高

1969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高分子化工專業,并留校任教。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長。

蹇錫高院士研究領域為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樹脂基復合材料、耐高溫特種絕緣材料、涂料、耐高溫高效功能膜,獲30項發明專利,2項專利被評為世界華人重大科技成果, 12項技術已產業化。發表SCI論文300余篇。

于吉紅

1995年吉林大學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期間赴日本、瑞典做博士后、客座教授, 2007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1年擔任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于吉紅院士從事分子篩多孔催化材料的定向設計與合成研究,主要學術貢獻包括:1. 創立了分子篩結構設計的理論方法:建立了基于限定禁區和基于電子密度圖設計具有特定孔道結構分子篩的理論方法,開發了新型分子篩催化材料高通量預測與篩選的計算機方法;2. 發現了羥基自由基可以加速分子篩水熱晶化的機理。這一重要發現,為化學工業上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篩催化分離材料的高效、節能和綠色合成開辟了新的路線;3. 發展了分子篩定向合成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模板導向、雜原子取代以及數據挖掘為指導的定向合成途徑,特別是建立了將計算化學和組合化學相結合指導定向合成的途徑,成功制備出50余種新型多孔催化材料;4. 開發了系列高效的分子篩催化、分離材料,如甲醇制烯烴高效轉化催化劑及油水分離分子篩膜材料等。

 

朱美芳

東華大學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1994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晉升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材料學學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朱美芳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纖維材料,納米復合材料,納米復合功能纖維及生物纖維材料,研究成果有'高聚物基納米復合材料及其成纖技術'、'聚丙烯纖維的細旦化、有色化、高速化、可染化和功能化系列研究'、'茂金屬聚丙烯纖維成形基礎理論研究'、'有機納米材料的合成及異相加工'等。所授課程有《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納米材料》,《科技前沿》,《博士生Seminar》等

謝峻林

1985年本科畢業于武漢建材學院玻璃專業,2001年獲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工學博士學位。現為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謝峻林教授研究領域主要有環境協調型無機材料制備研究、材料生產熱工過程數值模擬、燃料燃燒及污染物控制。謝峻林教授從事教學、教學管理,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組織起草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規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規范”等將對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系列指導文件。

陳江華

1986年中南大學金屬物理碩士畢業, 比利時Antwerp大學材料物理專業博士畢業.后在英國\德國、荷蘭等高校從事科研工作。2006年11月起任湖南大學教授。2007年1月起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高分辨電鏡中心主任。

陳江華教授研究領域是研究鋁、銅、鈦合金和鋼鐵材料組織結構與性能和工藝的關系;利用和發展超高分辨電子顯微分析方法,對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性能材料的相結構和成分、形貌、取向、分布等開展系統和深入的定量研究,通過上述基礎問題的研究,促進國家材料發展中重大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現代電子顯微學新方法和理論基礎的研究,發展具有特色的波函數重構技術。陳江華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二十多種著名期刊發表論文。

曹鏞

1965年畢業于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任職,1987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1988年至1998年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1998年至今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 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曹鏞院士研究領域是高分子光電材料設計與合成、高分子光電器件與物理。在用有機質子酸摻雜聚苯胺制備可溶性聚合物的基礎上,曹鏞院士提出“對陰離子誘導加工性”的概念,解決了導電高分子的高導電性與加工性不能兼容的難題,其研究結果已得到實際應用。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彎曲的塑料片基發光二極管使鋁陰極LED的電熒光量子效率達到甚至超過鈣陰極器件等。在國際上首次報道電致發光與光致發光之比可高達50%,表明單重態的形成率可以超出公認的25%的概念,提出大幅度提高聚合物發光效率的一個新途徑。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

單智偉

1996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材料與科學工程專業;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1年赴美就讀于美國匹茲堡大學機械工程系并于2005年獲博士學位。2010年正式加入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院長、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單智偉教授研究領域為探索并優化材料、尤其是微納尺度材料的結構與性能;應用和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先進制備、測試與表征技術;用和發展定量的原位電鏡變形技術(壓痕/壓縮/彎曲/拉伸/疲勞+電/熱/氣氛等)對目前材料研究中的一些焦點問題進行探索。單智偉教授團隊“微納尺度材料形變特性及其尺寸”發表在nature上,并入選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評定的“2010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2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有關“金屬玻璃的彈性極限與尺寸強化效應”的文章被評為“2012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王華明

1989年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1992年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為材料加工工程學科責任教授、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航空材料與結構”首席科學家,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防科技工業激光增材制造技術研究應用中心主任。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華明院士提出多元多相過渡金屬硅化物高溫耐磨耐蝕多功能涂層材料研究新領域;突破飛機鈦合金結構件激光快速成形關鍵工藝及成套工藝裝備關鍵技術并在飛機上得到成功應用。近5年來發表SCI收錄論文60余篇(其中期刊影響因子大于1的論文40余篇),第一發明人獲批“發明專利”6項,獲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獎勵。曾講授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十余門。目前講授材料專業本科生《物理冶金原理》、研究生《先進材料制備科學與技術》等課程。

肖長發

1977年大學畢業于天津紡織工學院,1982年研究生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分別于1987年-1990年和1995年-1996年在日本留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現為天津工業大學教授。

肖長發教授研究領域為纖維成形理論與制備技術、中空纖維膜材料與膜過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等項目課題數十項,獲國家科技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3多項,取得(含美國、新加坡、香港等)發明專利80余件,發表論文300多篇。肖長發教授還講授《高技術纖維》、《纖維復合材料》、《膜分離材料應用基礎》等課程。

董俊慧

1979-1983年就讀于內蒙古工學院機械二系金屬熱處理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1990年就讀于內蒙古工業大學材料工程系鑄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獲得工學碩士學位;1996-2000年就讀于天津大學材料學院,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現為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授。

董俊慧教授研究領域為焊接結構強度與斷裂、模糊神經網絡技術在焊接中的應用、金屬材料的堿腐蝕與防護。董俊慧教授講授本科生課程有焊接結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概論等,講授研究生課程有材料強度與斷裂等。

時君友

1991年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碩士畢業,2007年東北林業大學博士畢業。2009年加入北華大學,現為北華大學A1級教授。

時君友教授主持國家及省級重大或重點科研項目17 項,完成成果轉化14項;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 項、三等獎2 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 項、公開4 項。發表學術論文46 篇。

金萬勤

1999年南京化工大學博士畢業,后赴新加坡、德國等地工作;2003年4月回國,加入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現為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金萬勤教授研究領域為膜材料、膜制備及膜反應器等,發表SCI論文160多篇,被SCI引用2400多次,出版和參編著作4部,申請專利33項(PCT專利2項),其中17項獲得授權

朱滿洲

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 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化科學中心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科研工作。出站后留校化學系生物有機化學實驗室工作。2007年赴美國Carnegie Mellon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1月加入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朱滿洲教授研究領域為金屬納米團簇、納米催化、非專利藥物合成工藝研究及新藥開發。
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已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具有高影響力的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文章被SCI他引2000余次,單篇最高被SCI他引600余次;7篇文章被SCI他引100余次。

陳景

1958年獲云南大學學士學位;1958-2005年,昆明貴金屬所工作;2005至今云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1984年國家人事部評為第一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景院士研究領域為低品位鉑礦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工藝的研究;從微觀原子層次較系統地對各種冶金物理化學問題的探索研究;貴金屬二次資源高效回收新方法研究;溶劑萃取和加壓浸出技術在貴金屬冶金中的應用及基礎理論研究;以研究貴金屬的清潔提取工藝為主,逐步向各種稀有金屬延伸;以鐵鹽絮凝共沉淀法為基礎,研究治理重金屬污染的新技術。著有《鉑族金屬化學冶金理論與實踐》、《鉑族金屬冶金化學》等。

張美云

1989年西北輕工業學院所示畢業,2003年天津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現為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博導。先后評為全國優秀教師、陜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三五人才,陜西省三八紅旗手等。

張美云教授研究領域主要從事制漿造紙新技術、高性能紙基功能材料的研究開發,近年來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國家發明專利43項;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專著6部。

賈殿贈

1979年至1983年就讀于新疆大學化學系本科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現為新疆大學教授、副校長。

賈殿贈教授主要從事固相配位化學及功能材料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項目等科研課題20余項。2001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15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

完整的名單請進入教育部官網查看:關于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認定結果的公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