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再發Nature:證明N摻雜的Lu氫化物不存在室溫超導特性


一、導讀

Ashcroft從理論上提出了金屬氫和富氫材料,為探索室溫超導性提供了有趣的平臺。隨后一些理論家提出由于內部化學壓力的影響,多氫化物具有實現高溫超導(HTS)的潛力。理論預測在高壓(~200 GPa)下,轉變溫度(Tc)超過200 K的H3S中,可以實驗觀察到了HTS。此后,越來越多的富氫超導體被發現,如LaH10、CaH6等。然而,根據對Bardeen-Cooper-Schrieffer (BCS)理論的基本理解,高溫超導將依賴于非常強的電子-聲子耦合和非常高的德拜溫度。假設德拜溫度為500 K,庫侖屏蔽常數μ* = 0.13,則Tc = 100 K時所需的電子-聲子耦合常數λ為12.2。這種巨大的λ不能允許穩定的晶格結構,因此這種高溫超導只能在受到極高壓力的保護時才能。

最近,N摻雜的Lu氫化物在1 GPa,294k條件報道了超導性,如果實驗可重復,將是巨大的突破。Dasenbrock-Gammon等人報道LuH3-δNε可以通過相對較低的壓力(1-2 GPa)被調整為近環境超導體。在之前前的實驗中,其他課題組在高壓下同樣報道了低Tc的超導性。因此,與上述Lu氫化物的結果相比,n摻雜氫化镥的近室溫超導性的發現確實令人震驚。但其結果是否正確,還值得商榷。

二、成果掠影

近日,來自南京大學的祝熙宇、Qing Li和聞海虎教授在氮摻雜的氫化镥中發現了近環境超導性。這激發了全世界對探索低壓下室溫超導性的興趣。通過高壓高溫合成技術,成功地獲得了顏色為深藍色的氮摻雜氫化镥(LuH2±xNy),其x射線衍射證明其空間群為Fm3ˉm。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S)證實了樣品中氮的存在。在室溫壓力下,本工作觀察到從350到2k的金屬行為。通過施加從2.1到41 GPa的壓力,本工作觀察到顏色從深藍色到紫色再到粉紅色逐漸變化。通過測量壓力從0.4到40.1 GPa的電阻,看到了逐漸改善的金屬行為,而沒有表現出低于2 K的超導性。高壓下磁化強度的溫度依賴性在100 ~ 320 K之間表現出非常弱的正信號,在100 K時磁化強度隨磁場的增大而增大,這些都是100 K超導性所不具備的特征。因此,在低于40.1 GPa的壓力下,氮摻雜的氫化镥不存在近環境超導性。相關成果以“Absence of near-ambient superconductivity in LuH2±xNy”為題發表在國際頂刊Nature期刊上。

 

三、核心創新點

本工作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證明N摻雜的Lu氫化物在室溫下不可能獲得超導特性。

四、數據概覽

圖1 LuH2±xNy的結構、組成及遷移率測量?? 2023 Springer Nature

圖2 LuH2±xNy的拉曼光譜。? 2023 Springer Nature

圖3LuH2±xNy在不同壓力下的溫度依賴性電阻高達6.3 GPa ? 2023 Springer Nature

圖4 不同壓力下LuH2±xNy的壓力誘導顏色變化及溫度依賴性電阻演化 ? 2023 Springer Nature

圖5 不同壓力下LuH2±xNy的磁性能 ? 2023 Springer Nature

 

五、成果啟示

敢于對發表在Nature這樣權威期刊的成果進行大膽質疑,小心假設,不僅是對科學求真精神的致敬,還將對該領域的突破做出貢獻。本文從實驗與理論上提出了LuH2±xNy不可能存在室溫超導,不僅是對之前成果的大膽質疑,還及時阻止了世界科學家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

論文詳情: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162-w

本文由虛谷納物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