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碲(TeO2)可為p型半導體?


一、【導讀】

p型透明氧化物半導體在半導體行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以絕緣性為人所知的TeO2在多篇論文中被當作p型半導體報道,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也造成了極大的困惑。例如,墨爾本大學Zavabeti等人將二維b-TeO2報道為高遷移率p型透明半導體 [Nat. Electron. 4 277 (2021)]。然而,其報道的費米能級位于價帶頂之上0.9 eV處。根據《半導體物理》基本知識,該費米能級位置意味著零空穴濃度和絕緣特性,與其報道的高空穴濃度相互矛盾。此外,其樣品中殘留著Se,TeO2本身也極易還原為Te,而Se單質、Te單質及其合金本身就是高遷移率p型半導體。因此,Zavabeti等人在二維b-TeO2樣品中觀察到的p型半導體行為是源于TeO2自身還是源于其他雜相,成了領域內亟需澄清的科學問題。

 

二、【成果掠影】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肖澤文教授聯合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魏蘇淮教授、邱晨博士和東京科學大學(原名:東京工業大學)細野秀雄(Hideo?Hosono)教授,對TeO2可否成為p型半導體這一科學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Te?5s軌道能級非常深,不能有效地與O?2p軌道雜化。因此,TeO2不論以何種形式(α相、β相、g相或二維納米層)存在,其價帶頂都較深,超出了p型摻雜極限。對TeO2中的缺陷計算表明,不論生長條件如何,平衡費米能級始終位于帶隙中間區域,表現出恒定的絕緣特性。即使通過外摻雜,也無法使TeO2成為p型半導體。因此,Zavabeti等人在二維b-TeO2樣品中觀察到的p型半導體行為不是TeO2的內稟性質,而極可能源于其他雜相。

 

三、【核心創新點】

基于摻雜極限法則,并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澄清了TeO2固有的絕緣特性和p型摻雜的不可能性。由于Te?5s軌道能級較深,不能有效地與O?2p軌道雜化,因此TeO2的價帶頂又深又局域,無異于通常的氧化物。

 

四、【數據概覽】

??

圖1 ?TeO2多形體的晶體結構和能帶結構。注意,對于我們熟知的TeO2多形體(α相、β相和g相),Te?5s軌道太深,幾乎不與O?2p軌道雜化,從而貢獻價帶頂。

圖2 ?TeO2多形體和相關氧化物的能帶排列。根據經驗性的摻雜極限法則,當導帶底低于-4 eV時,容易摻成n型;當價帶頂高于-6 eV時,容易摻成p型。TeO2多形體的導帶底高于-4 eV,價帶頂低于-6 eV,意味著其n型摻雜和p型摻雜都很困難,表現出絕緣的電學特性。

圖3 ?β-TeO2塊體(a)和單層(b)中本征缺陷的轉變能級。不論是塊體還是單層,所有本征缺陷的轉變能級都在帶隙中,缺乏淺施主和淺受主,難以產生有效的n型和p型摻雜。

圖4??β-TeO2塊體(a,b)和單層(c,d)中本征缺陷在富Te(a,c)和富O(b,d)條件下的形成能。不論化學條件和生長溫度如何,平衡費米能級位于帶隙中間區域,無法產生可觀的載流子濃度,表現出絕緣特性。

 

五、【成果啟示】

Zavabeti等人的工作在Nat. Electron. 4 277 (2021)?發表三年有余,盡管后續工作多有與其矛盾之處,但竟無人質疑其結論的正確性。肖澤文等人批判性地看待了TeO2可否成為p型半導體這一科學問題,揭示了TeO2的本征絕緣性以及p型摻雜的困難性(摻雜難,難于上青天),維護了已有的摻雜理論和化學趨勢。更重要的是,否定了TeO2作為p型透明半導體的潛力,使科研人員更好地認識TeO2,避免不必要的科研投入。

常言道,“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科研人員不需要迷信“權威專家”和“權威期刊”,應該時常批判性地閱讀文獻,在科研中工作要“大膽假設”,更要“小心求證”。

 

原文詳情:

Chin. Phys. Lett. 42, 016103 (2025)

DOI:10.1088/0256-307X/42/1/016103

 

https://cpl.iphy.ac.cn/en/article/doi/10.1088/0256-307X/42/1/016103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0256-307X/42/1/016103

 

本文由肖澤文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