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金屬有機物框架和碳納米管薄層組合的高性能鋰硫電池
【引言】
便攜設備和可穿戴電子器件使得柔性儲能器件的需求量激增,鋰硫電池憑借高理論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環境友好等特點,成為解決這種激增需求的最佳候選者之一。難以大規模生產和商業化推廣的主要難題有:1.活性材料的電子和離子導電性差?2.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變化大3.中間多硫化物溶解使得電池壽命降低。
【成果簡介】
來自浙江大學彭新生教授和林展教授(共同通訊作者)課題組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Foldable interpenetr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carbon nanotubes thin film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的文章,他們在柔性或者固態Li-S電池中通過約束轉換,使金屬有機骨架(MOF)和碳納米管薄層(CNT)結合,構成單層次多孔結構和穿插的三維導電網絡,大大提升了鋰硫電池的綜合性能。
【圖文導讀】
圖1.合成負載有S8的MOFs/CNT復合物的薄層
字母對應的含義:MHNs-金屬氫氧化物納米鏈;CNT-碳納米管;MOFs-金屬有機骨架
圖2.HKUST-1/CNT復合物薄層的形貌表征
ab. 負載硫之前的表面形貌
cd. 負載硫之前的斷面圖
ef. 負載硫之后的表面形貌及斷面圖
圖3.合成的S@MOF/CNT電極的電化學性能測試
a. S@HKUST-1/CNT電極的循環性能測試
b. S@HKUST-1/CNT電極的倍率性能測試
cd. S@HKUST-1/CNT, S@MOF-5/CNT 和 S@ZIF-8/CNT電極的循環和尼奎斯特圖
e. S@HKUST-1/CNT電極和普通MOFs基負載硫電極的容量對比圖
圖4.軟包裝鋰硫電池的電化學性能測試圖
a. 軟包裝鋰硫電池以不同角度點亮LED燈的照片
b. 不同角度下的循環性能測試
c. 負載57 mg cm-2硫時的長周期循環性能測試
d. 不同硫負載量的循環性能測試
e. 體積變化測試
【小結】
本文作者采用穿插可折疊金屬有機框架與碳納米管薄層復合的方式,合成無粘結劑的先進鋰硫電池。碳納米管在金屬有機物框架中滲透,與電極相互交織形成層狀結構。高介孔的金屬有機物框架可以更穩定的負載硫,以提高循環性能。這種多孔貫通的三維導電網絡不但提高了硫的負載量和利用率,也提高了體積和能量密度。
原文鏈接:Foldable interpenetr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carbon nanotubes thin film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Nat. Commun., 2017,Doi:10.1038/ncomms14628)
本文由材料人新能源學術組 Yuezhou 整理。
材料人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材料人網向各大團隊誠心約稿,課題組最新成果、方向總結、團隊訪談、實驗技能等皆可投稿,請聯系: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或 QQ:97482208。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