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核/殼結構Cu/SnO2納米粒子催化CO2還原至CO
【引言】
目前我國的CO2排放已達100億噸/年左右,約占全球的30%,除了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降低碳排放之外,如何有效地將過量排放的CO2還原或轉化,實現“碳中性”的生態平衡是人類亟需解決的問題。CO是CO2電還原的重要產物之一,由于加氫后能繼續還原至CH4、C2H4等烴類燃料,其也是CO2還原至烴類燃料的重要中間體。目前有效的生成CO的催化劑主要是貴金屬納米材料,包括Au、Ag、Pd等。而高活性和良好選擇性的非貴金屬CO2還原至CO的催化劑目前很少有所報道,亟待深入研究。
【成果簡介】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李箐教授、美國布朗大學孫守恒教授(共同通訊作者)課題組合作報道了一種核/殼結構的單分散Cu/SnO2納米粒子作為高效的CO2電還原至CO的非貴金屬催化劑,相關結果以“Tuning Sn-Catalysis for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to CO via the Core/Shell Cu/SnO2 Structure”為題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雜志上。該納米粒子催化劑是采用有機溶液相合成的方法,在作為種子的單分散7 nm Cu納米粒子的表面包覆不同厚度(0.8和1.8 nm)的Sn層制備的。納米粒子暴露在空氣中后殼層的Sn會被氧化為SnO2。在水相的CO2電化學還原測試中,1.8 nm SnO2殼層的Cu/SnO2納米粒子的活性和文獻中報道的SnO2納米材料活性類似,均以甲酸根為主要產物;而當SnO2層的厚度降低到0.8 nm的時候,Cu/SnO2納米粒子的催化產物發生了明顯的翻轉,主要產物變為了CO。其CO產生的法拉第效率在-0.7 V vs. RHE的時候高達93%,電流密度達到4.6 mA/cm2。該研究由華中大和美國布朗大學、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得到了青年千人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圖文導讀】
圖1:材料結構表征
(a) 7 nm Cu納米顆粒,? (b) 7/0.8 nm Cu/SnO2核/殼結構,
(c) 7/1.8 nm Cu/SnO2核/殼結構的TEM圖片。
(d) 7/0.8 nm Cu/SnO2核/殼結構的高分辨TEM圖片。
(e,f) 7/0.8 nm Cu/SnO2核/殼結構的EELS元素成像及線掃結果。
圖2:光譜和電化學表征
(a, b) Cu/SnO2納米粒子的XPS譜圖;?????? (c) UV-Vis吸收光譜以及(d) 在0.5 M KHCO3中的電化學響應。
圖3:電催化性能表征
(a) LSV圖;?? (b, c) Cu/SnO2納米粒子和? (d) Sn foil在不同電位下催化CO2還原的產物和法拉第效率分析。
圖4:DFT理論計算
(a) 1.8 nm SnO2外殼,(b) 單軸壓縮10%的0.8 nm SnO2外殼,(c) 表面存在兩個Cu原子的0.8 nm SnO2外殼,(d) 單軸壓縮10%且表面存在兩個Cu原子的0.8 nm SnO2外殼催化CO2分別還原至甲酸和CO時的反應歷程及自由能計算。
【小結】
本文設計了一種Cu/SnO2核/殼結構,通過Cu核對SnO2殼層的應力和摻雜作用來調控殼層材料的CO2還原電催化行為,發現了Cu/SnO2納米粒子能夠高效催化CO2電還原至CO,表現出了與常規SnO2及Cu完全不同的催化行為。該體系的構筑為調控CO2轉化反應路徑和產物、設計新型CO2還原催化劑提供了思路。
文獻鏈接:Tuning Sn-Catalysis for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to CO via the Core/Shell Cu/SnO2 Structure (J. Am. Chem. Soc. 2017, doi: 10.1021/jacs.7b00261)
【李箐教授簡介】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A類)。2010年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之后在美國Los Alamos National Lab和Brown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長期從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催化、能源材料、電分析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已在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等SCI英文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論文共被引用2000余次。主持/參與千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個項目。網頁:http://mat.hust.edu.cn/T/Li%20Qing.htm
代表性論文
- Li, Q.*, et al., J. Am. Chem. Soc. 2017, doi: 10.1021/jacs.7b00261.
- Li, Q.*, et al., Nano Energy, 2016, 24, 1.
- Li, Q., et al., J. Am. Chem. Soc., 2015, 137, 7071. (ESI highly cited paper)
- Li, Q.,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5, 127, 7634.
- Li, Q., et al., Nano Lett., 2015, 15, 2468. (ESI highly cited paper)
- Li, Q., et al., Adv. Mater., 2014, 26, 1378. (ESI highly cited paper)
- Li, Q., et al., Adv. Energy Mater., 2014, 4, 1301415. (ESI highly cited paper)
- Li, Q.,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8010.
- Li, Q., et al., Nano Today, 2014, 9, 668. (ESI highly cited paper)
- Li, Q., et al., ACS Catalysis, 2014, 4, 3193. (ACS Editor’s Choice)
本文由華中科技大學李箐教授投稿,材料人 背逆時光 編輯整理。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參與新能源話題討論請加入“材料人新能源材料交流群422065952”。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