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 :石墨化碳纖維作為3D多功能集流體應用于高面積比容鋰金屬負極


【引言】

鋰金屬因為其高的能量密度和低的工作電壓,一直被認為是鋰電池中最理想化的負極材料。但是,低的庫倫效率、充放電時巨大的體積變化以及鋰枝晶的安全問題,成為了限制鋰金屬負極實際應用的瓶頸。除了對電解液進行改進以穩定Li負極外,作為電池重要組成部分的集流體,也有望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來改善鋰金屬負極的電化學行為。

【成果簡介】

近日,中科院化學所郭玉國教授湖南農業大學吳雄偉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Graphitized Carbon Fibers as Multifunctional 3D Current Collectors for High Areal Capacity Li Anodes”研究性文章。在文中,研究者們設計了一種自支撐的3D多功能石墨化碳纖維作為鋰金屬負極的集流體,該集流體借助常規的嵌鋰和鋰沉積過程來實現Li的存儲;同時其高的比表面積能夠降低局部電流密度,有利于Li的均勻沉積;此外,3D多孔結構還能有效緩解Li負極在電化學過程中的體積變化。這種3D多功能集流體的出現為實現高面積比容Li負極的長效循環壽命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路。

【圖文導讀】

部分名詞說明如下:

GCF(graphitized carbon fibers,石墨化碳纖維),LFP(LiFePO4,磷酸鐵鋰)。

圖1. 石墨化碳纖維的SEM形貌圖(左)及其多功能性的示意圖(右)

圖中標尺為10 μm。

圖2. GCF極片在充放電過程中的形貌變化

a) GCF電極充放電過程的示意圖;

b) 原始GCF電極的SEM形貌圖;

c) 放電到0 V的GCF電極的SEM形貌圖;

d) 嵌入2 mA h/cm2的Li后,GCF電極的SEM形貌圖;

e) 嵌入8 mA h/cm2的Li后,GCF電極的SEM形貌圖;

f) 脫出4 mA h/cm2的Li后,GCF電極的SEM形貌圖;

g) 脫出8 mA h/cm2的Li后,GCF電極的SEM形貌圖。

圖中標尺為10 μm。

圖3. 固態電解質的電化學穩定測試

a) GCF電極的恒流充放電曲線;

b) 純Cu電極和GCF電極的循環性能對比;

c) Cu@Li, 純Li及GCF@Li三種對稱電池的恒電流沉積/剝離曲線。

圖4. 與磷酸鐵鋰組裝成全電池的充放電性測試

a) 0.2 C倍率下Cu@Li/LFP,Li/LFP及GCF@Li/LFP的恒流充放電曲線;

b) 0.5 C倍率下Cu@Li/LFP,Li/LFP及GCF@Li/LFP的恒流充放電曲線;

c) 1 C倍率下Cu@Li/LFP,Li/LFP及GCF@Li/LFP的恒流充放電曲線;

d) Cu@Li/LFP,Li/LFP及GCF@Li/LFP在不同倍率下充放電中壓的電壓滯后對比;

e) Cu@Li/LFP,Li/LFP及GCF@Li/LFP在0.5 C下的循環性能。

【小結】

為了突破Li負極在實際應用的限制,研究者們將石墨化碳纖維功能化,設計了一種自支撐的三維集流體,抑制了電化學過程中鋰金屬的不均勻沉積,緩解了Li負極充放電時的體積變化,為實現鋰金屬電池的長效循環壽命點亮了希望。

文獻鏈接:Graphitized Carbon Fibers as Multifunctional 3D Current Collectors for High Areal Capacity Li Anodes?(Adv. Mater., 2017, DOI: 10.1002/adma.201700389)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許名權編譯,周夢青審核,點我加入材料人編輯部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