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化學化工學院&臺灣大學:原位表征技術揭示析氫電催化劑活性中心


成果簡介

? ? ? ? 近日,廈大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傅鋼教授課題組與臺灣大學陳浩銘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鎳-硫醇配位聚合物析氫電催化材料的活性中心,獲得了高性能的鎳基堿性析氫電催化材料,相關結果以“In Situ Electrochemical Production of Ultrathin Nickel Nanoshee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is”為題,發表在Cell Press旗下的Chem上。

圖文導讀

1 Ni-BDT NSs的結構和組成表征

(A-C)Ni-BDT的SEM圖像(A),TEM圖像(B),EDS和元素映射圖像(C)。

(D)BDT和Ni-BDT的拉曼光譜。 插圖為BDT的化學結構。

(E,F)Ni-BDT和Ni(OH)2的Ni K-edge XANES(E)和EXAFS(F)譜圖。

圖2 電化學激活后Ni-BDT NSs的結構和組成特征

(A-C)Ni-BDT-A的SEM圖像(A),TEM圖像(B),EDS和元素映射圖像(C)。

(D)Ni-BDT,Ni-BDT-A和由Ar離子濺射的Ni-BDT-A的Ni 2p3 / 2區域的XPS譜圖。

【研究內容】

? ? ? ? 設計合成高效、價廉的析氫(HER)和析氧(OER)電催化劑是降低電解制氫能耗的關鍵。近年研究發現,一些過渡金屬硫化物可擁有與Pt基催化劑相媲美的優異HER性能。但在電化學工作環境下,過渡金屬硫化物的表面組成和結構會發生顯著改變,其催化活性位點的指認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在該項研究工作中,以導電碳布上生長的氫氧化鎳納米片為模板,通過與對苯二硫酚配體反應,研究者成功合成出具有平面Ni(SR)4配位結構的鎳-硫醇配位聚合物納米片,發現該材料在堿性析氫測試中催化活性隨測試時間逐漸加、存在明顯誘導期的現象。在保持20?mA/cm2的電流密度條件下,析氫所需過電位逐漸降低,約10小時后該催化劑被完全活化,僅需80?mV即可達到10?mA/cm2的電流密度,高于文獻中已報道的過渡金屬硫化物的活性。重要的是,該項研究發現經電化學活化后的鎳-硫醇聚合物催化劑的結構和組成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在TEM和AFM顯示納米片厚度顯著減小的同時,元素分析發現硫含量也大幅降低。電化學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研究表明,活化后的樣品中大部分的鎳被還原為零價,但表面仍存在少量硫離子,這些表面硫離子可通過靜電作用將水合離子吸引到金屬表面,進而促進堿性條件下水的解離,有效地降低了HER的過電位。該項工作利用電化學原位X射線吸收技術揭示了鎳-硫醇配位聚合物在工作條件下的活性中心,并可為研究非貴金屬基電催化劑的原位表面結構提供借鑒。

? ? ? ? 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為該院博士生胡程奕和碩士生馬秋雨。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的大力資助與支持。

原文鏈接:http://chem.xmu.edu.cn/show.asp?id=2251

文獻鏈接:In Situ Electrochemical Production of Ultrathin Nickel Nanoshee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is?(Chem,2017, DOI : http://dx.doi.org/10.1016/j.chempr.2017.05.011)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石小梅編輯,點我加入材料人編輯部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