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該以什么為導向?
為啥要科研?用啥標準評價?這兩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卻事關科研導向問題,事關國家科技成敗。很多人認為,科研應以探索自然界奧秘為目的,不管是否對國家有用;對科技成果評價時,注重論文等形式上的東西。
筆者認為,這種導向是錯誤的,正在把我國的科研引向歧途,誘導科研大軍追逐無用的東西(論文等),用無用的東西評價,導致大量無用研究,造成人力和財力巨大浪費。“發表了世界級論文,做出了世界級學問,卻解決不了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科研應以對國家“有用”為目的,是否有用應是衡量科技成果價值的唯一標準,不是論文、獎,更不是課題的級別。
1.科研為啥要強調有用?
科研可分3類:(1)以對國家直接或間接有用為目的的研究;(2)以探索自然界奧秘為目的、但能派生出有用東西的研究;(3)純粹為了滿足好奇心或興趣、而看不出有任何用的研究。
很多人認為,科學研究不能太功利,看似無用的研究,將來可能會產生出有用的東西,尤其是基礎性研究,因此上述三類研究應同等對待,都應大力支持。
但筆者認為,科研就要著眼于對國家有用,就像軍隊各種訓練就要著眼于打仗一樣。“有用”應是科學研究的首要目標,科學研究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開展。對于基礎性研究,應鼓勵優先進行有潛在應用前景的研究;看不到任何應用前景的研究,可以先放一放,因為并非無事可做了,基礎性研究也需分輕重緩急。其實無論哪一派,都承認科研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用。既然都是為了最終有用,從一開始就瞄準“有用”的研究,遠比“或許有用”的研究更易獲得有用成果。
因此,不同類型的科研要區別對待,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科研必須“精確制導”,創新也要優先進行有用的創新,這是因為科研資金是有限的,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而且每一筆經費都是血汗錢,不能用來“研究著玩”。否則,不僅浪費資金,更是浪費人才,須知,國家培養一名科學家是付出了巨大成本的。
因此,對第一類和第二類研究,要大力倡導。至于第三類研究,則不應鼓勵,因為其取得有用成果的可能性像瞎貓碰到死耗子一樣低。例如,全世界對恐龍滅絕的研究幾十年了,但迄今沒有定論:有的說是天體撞擊引起;有的說是超級火山爆發導致;有的說是恐龍飯量太大、數量太多,沒有那么多食物,是餓死的;有的說恐龍排出的糞便太多,分解后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而餓死,等等。這類研究對國家有什么用呢?當然,為了不扼殺其可能派生出有用東西的可能性,可以少量資助。
2. 科研該用啥標準評價?
評價標準決定導向。現在流行的標準主要是論文、專利、獎和課題類別等。這些標準也成為職稱晉升、高校排名的重要指標。因此,科研人員都對這些指標趨之若鶩。殊不知,這些標準正在誤導科研,貽害無窮。
(1)根據論文評價的弊端
現在評職稱、對科研成果的評價都要看論文。獎也往往是根據論文評出來的。因此論文成了各類評價體系的基石。
其實論文這個指標不怎么靠譜。論文是怎樣發表的呢?是由2-3個審稿人評審出來的。很多審稿人學術水平一般,國外很多審稿人甚至是研究生。很多不怎么公正,往往根據是否引用他的文章作為判斷標準,引用了,不行也行;未引用,行也不行。能否被錄用,常常取決于是否正好中了審稿人的口味,因此文章被低級別刊物拒稿,卻被高級別刊物錄用是常事。此外,還有大量人情關系論文、代筆論文、買賣論文、作假論文等等,近幾年國際刊物曝光的大量作假論文,就是例證。
絕大部分論文價值不高。2012年鐘南山院士在“院士高峰論壇”上指出,世界著名刊物上刊登的論文中80%的無用。2013年,特斯拉CEO馬斯克說,“大多數學術論文毫無價值”。我認為:“有用的,都保密,發表的,多無用”。
據統計數據,我國在國際期刊(不含國內)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連續9年排世界第2位,可我國的核心科學技術水平仍落后美英德法日俄意荷蘭瑞典挪威加澳等等。其實西方科研經費的大頭分布在私有公司里,開展的都是有用的研究,取得的成果都保密。可供憑興趣研究、能發表論文的研究經費僅占很小一部分,但給我們造成的假象卻是國外的研究都以發表論文為目標,于是我們見樣學樣,鼓勵科研人員發表論文,評價科研成果看論文的級別和數量,使論文成了科研大軍追逐的目標,大量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發表論文。我們被戰略忽悠了!因為論文大多是無用的東西,我們進行了太多無用的研究。所以,我們花費了天文數字的科研經費,發表了海量論文,卻沒有取得多少重大成果;我們的論文數排世界第2,但科技水平卻在10名開外,核心技術(如芯片、飛機發動機制造等)仍掌握在外國人手中。我們國家經濟總量雖然是世界第2,但那是“勤勞致富”,還不是“科技致富”。
想想吧,新中國成立后的30多年間,科研人員數量少、資金極其貧乏,卻取得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迄今仍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核心支柱。唯一獲科學諾貝爾獎的成就也是在這個時期獲得的。雖然缺人、缺錢,但有技術,并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可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科研隊伍龐大,科研經費驚人,又取得了多少真正令外國人敬畏的科技成就呢?有人,有錢,卻少技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那個時候重視成果的價值,不看重論文;而現在正相反,所以結果截然不同。
俄羅斯是一個重視實用、不玩花架子的國家,在世界論文排行榜上可能都見不到名字,因為他們不看重論文,不跟風,但在數學、物理、化學、航空、航天等領域水平卻是世界一流,尤其航空、航天方面與美國不相上下,出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例如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論文從來不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按我們的職稱評價標準,他連副教授都評不上),只是在網站上發布了幾篇,連菲爾茲獎(相當于數學諾貝爾獎)都拒領,可是這些都沒有妨礙他成為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像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爭相聘請,都被婉拒。有人統計過,莫斯科大學在1950-1990年這40年里,在CNS(cell, nature, 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共21篇,卻出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而我國的頂尖大學,3年發表的CNS論文就可以超過這個數,可我們的頂尖大學出了多少令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呢?
其實論文是否好,應看其提出的方法、理論等是否被實踐證實,能否為國家產生直接的、間接的或潛在的效益,而不應過于注重刊物類型、級別和影響因子。
專利是否有價值,要看是否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產品。很多專利,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評職稱、評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我國的專利轉化率低就是這個原因。獎多是根據論文和專利評出來的,因此也不怎么靠譜。
(2)根據課題級別評價的弊端
根據誰給錢,科研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研究也被套上了行政級別。首先,將課題分成縱向和橫向,其中縱向又分為國家級、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等。高校和教師以追求縱向課題、高級別課題為榮,至于這些課題最終是否取得了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卻不關注。這種評價方法顯然不科學,因為爭取到課題和把課題做好是兩回事。很多課題的立項書寫得好,獲得了資助,但最終研究成果卻與初衷相去甚遠。因此,不應該根據課題的“出身”進行評價,不應搞科研歧視,而應比較成果的實用價值。不管國家級貓、省部級貓還是橫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3)“有用”才是評價科研的唯一標準
某校石油工程學院一老師,發明了油管防砂技術,開辦了工廠,產品賣到世界多地,但他在石工院卻評不上教授,因為沒有高級別論文。可他為國家作出的貢獻,遠大于很多教授,他的成果為國家解決了一個難題,價值遠高于多篇無用的“高級別”論文。
10多年前,四川某研究團隊完成了C公司縱向攻關課題,研究成果還獲得了大獎。但后來S公司一老總帶人跑野外時,在他們畫出的深水海槽中發現了淺水環境才有的鮞粒灘,于是認為其成果有誤,就重新開始研究,最終發現了普光大氣田,令C公司腸子悔青。這說明,評價科研的標準不是獎,不是論文,更不是課題級別,只有解決了實際問題、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才是硬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總之,正確的科研導向應是:“科研要以對國家有用為目的,以是否有用為評價標準”。俄羅斯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莫斯科大學教授謝苗諾夫就要求他的學生和其他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努力解決國家和民族最急需最緊迫的問題,要使科學成果迅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或許有人說沒有論文、獎等定量數據,不好評價。這是錯誤的。難道專家們不識貨?不會比較貢獻大小?只會數論文篇數?只能依賴編輯部和審稿專家?其實關于科研成果評價,可以分三個檔次:第一類是得到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效益的,第二類是有科學價值和潛在應用價值,但尚未應用驗證的,第三類是有論文支撐、或許有用的。在職稱晉升和各種評比中,第一類優先,第二類次之,沒有第一、第二類的情況下,靠論文和專家評選。應只允許第一和第二類成果有評獎資格。以此來鼓勵優先做有用研究。
如果一切科研成果和人才的評價不是比論文、獎等虛華的東西,而是比成果的真正實用價值、應用效果和實際貢獻,有用成果就會多起來,我國科研就走上正路了。
(金振奎,2017.9.26)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科學網金振奎老師博客:科學研究,該以什么為導向?
材料人編輯整理。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