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Funct. Mater. : 納米顆粒功能化氧化石墨烯顯著提升反式平面鈣鈦礦電池效率
【引言】
短短幾年內,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已經從3.8% 躍升至目前的23.3%,與商業化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相當。其中反式平面鈣鈦礦電池器件因制備工藝簡單、可低溫成膜、無明顯遲滯效應等優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有報道碳基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氧化石墨烯(GO)、還原氧化石墨烯(rGO)等用作為反式鈣鈦礦電池的空穴傳輸層,組裝而成的電池器件展現出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及持久穩定性。然而GO用作空穴傳輸層,其功函(-5.1 eV)與鈣鈦礦的價帶(如MAPbI3為-5.4 eV)匹配不佳,進而限制電池效率。利用納米顆粒改性制備功能化GO,是調整GO功函的一條簡單有效的途徑。
【成果簡介】
近日,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刁維光教授(通訊作者)等人使用Au和MoOx納米顆粒分別沉積在GO薄膜表面調整GO功函,以此制備ITO/GO or GO-AuNP or GO-MoOx/MAPbI3/PCBM/BCP/Ag結構的反式鈣鈦礦電池,進而顯著提升器件開路電壓。研究發現使用GO-AuNP作為空穴傳輸層時,載流子在Au納米顆粒中復合,導致器件性能沒有提高。相比之下,GO-MoOx作為空穴傳輸層,由于空穴離域抑制載流子復合,顯著提高器件性能,光電轉換效率最高可達16.7%。相關成果以題為“Functionalization of Graphene Oxide Films with Au and MoOx Nanoparticles as Efficient p-Contact Electrodes for Inverted Planar Perovskite Solar Cells”發表在Adv. Funct. Mater.上。
【圖文導讀】
圖一 C1s XPS譜表征
(a) GO;
(b) GO-AuNP;
(c) GO-MoOx。
圖二 薄膜AFM及KFM表征
(a, d) GO;
(b, e) GO-AuNP;
(c, f) GO-MoOx。
圖三 鈣鈦礦電池器件性能表征
(a) 不同空穴傳輸層器件的J-V性能曲線;
(b) 不同空穴傳輸層器件的IPCE光譜。
圖四 鈣鈦礦電池光伏參數箱式分布
圖五 鈣鈦礦薄膜光學表征
(a) 穩態PL光譜;
(b) 瞬態PL光譜。
圖六 鈣鈦礦電池器件的瞬態光電測試
(a) 短路條件下的瞬態光電流衰減測試;
(b) 開路條件下的瞬態光電壓衰減測試。
【小結】
研究人員采用Au和MoOx納米顆粒改性GO薄膜,用作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空穴傳輸層,器件的開路電壓明顯提高。其中MoOx功能化GO薄膜作為空穴傳輸層,因其p型摻雜效應,顯著抑制鈣鈦礦層與GO層界面的電荷復合,從而提高器件的性能。該研究為發展碳基空穴傳輸層鈣鈦礦電池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推動了反式鈣鈦礦器件的進一步發展。
文獻鏈接:Functionalization of Graphene Oxide Films with Au and MoOx Nanoparticles as Efficient p-Contact Electrodes for Inverted Planar Perovskite Solar Cells(Adv. Funct. Mater. 2018, DOI: 10.1002/adfm.201803200)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新能源組嚕嚕編輯審核,點我加入材料人編輯部。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