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Energy Mater. : 麥克斯韋位移電流助力旋轉摩擦電納米發電機有效電流傳輸
【引言】
智能家居將自動化系統與家用電器集成,以提供遠程監控和自動控制。但是,傳感器、交換機等組件的供電限制了自動化系統的可持續性和便攜性。此外,移動電子設備和電網之間的電線對于智能家居的設計非常不方便。基于環境能量采集器的自供電系統為此問題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一方面,能量采集器可以連續驅動自動化系統; 另一方面,無線能量傳輸(WED)可以使移動電子設備可持續運行。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一種新的機械能轉換技術,自2012年發明以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混合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TENG的效率和適應性,但是由于結構設計導致的自由空間中的電場泄漏作為勢能被忽略。最近,研究人員已證實漏泄場產生的麥克斯韋位移電流是TENG的基礎,加深了對TENG工作機理的認識。
【成果簡介】
近日,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北京科技大學王寧教授、曹霞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提出了一種整合接觸式TENG和斷開式TENG的旋轉TENG,用于轉換旋轉能量為智能家居供電,并在Adv. Energy Mater.上發表了題為“Efficient Delivery of Power Generated by a Rotat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y Conjunction of Wired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s Using Maxwell’s Displacement Currents”的研究論文。接觸式TENG主要由定子和轉子組成,它可以有效地收集環境旋轉的機械能。有線元件可提供≈2mA和≈110V的輸出,使用有限大小的集電極的無線元件可提供≈3μA和≈17.5V的輸出電流和電壓(功率密度為21.8 mW·m-2),可為小型移動電子產品和數碼相機充電。該研究擴展了TENGs在智能家居中的應用。
【圖文簡介】
圖1 集成式旋轉TENG的結構設計
a) 轉子和定子的示意圖;
b) 具有無線能量收集器的集成式TENG的示意圖;
c) 所制備的集成式TENG和PCBs的照片;
d) 斷開式TENG的頂視圖。
圖2 集成式旋轉TENG的工作原理
a) 連接式TENG的工作原理:(i)初始態,(ii)中間態,(iii)終態;
b) 斷開式TENG摩擦生電后的空間電勢分布:(i)3D分布,(ii)垂直分布,(iii)平面分布。
圖3 集成式旋轉TENG的電輸出
a) 有線傳輸TENG電源的短路電流;
b) 有線傳輸TENG電源的開路電壓;
c) 無線傳輸TENG電源的整流輸出電流;
d) 無線傳輸TENG電源的整流輸出電壓。
圖4 用于WED的集成旋轉TENG的電輸出
a) 輸出隨收集器數量的變化;
b) 垂直距離h對輸出的影響;
c) 徑向距離r對輸出的影響;
d) 不同旋轉速率下的輸出;
e) 外部負載電阻對輸出的影響,電阻7MΩ時功率最大;
f) 摩擦起電后時間對輸出的影響。
圖5 集成式旋轉TENG作為電源的應用
a) LED與集成式旋轉TENG收集器連接的照片,內插為相應的電路圖;
b) TENG電源無線傳輸點亮的LEDs;
c) TENG電源為手機有線充電;
d) TENG電源為數碼相機有線充電;
e) 集成式旋轉TENG點亮連接到集成電路的3 W燈泡的照片,內插是整個體系的電路圖。
【小結】
綜上所述,作者已經證實基于麥克斯韋位移電流的WED集成旋轉TENG有望為智能家居進行電力供應。特別是,TENG具有非常簡單的結構,主要包含具有四個扇區的PP(聚丙烯)盤。此外,PP盤的新型工作模式主要為了避免與另一個摩擦電表面的持續摩擦。具有無線充電的TENG在2cm的垂直高度處收集,整流輸出電流和電壓分別為≈3μA和≈17.5V,功率密度最大值為21.8 mW·m-2,可為無線的小型移動電子設備供電。此外,當旋轉器的旋轉速率保持在500 r·min-1時,為WED所設計的TENG具有≈2mA和≈110V的更高電輸出。最后,作者展示了集成式旋轉TENG直接為電燈、手機和數碼相機充電。該工作提出了一種用于收集旋轉能量的新型混合TENG,并開發了麥克斯韋位移電流在自供電無線系統中的應用。
文獻鏈接:Efficient Delivery of Power Generated by a Rotat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y Conjunction of Wired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s Using Maxwell’s Displacement Currents?(Adv. Energy Mater., 2018, DOI: 10.1002/aenm.201802084)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abc940504【肖杰】編譯整理。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我們會邀請各位老師加入專家群。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