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hemistry: 通過亞單胞分辨率電子顯微成像觀察金屬-有機框架中的結構缺陷及其演變
【引言】
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的結構缺陷是重要的功能位點和催化活性中心。由于MOF結構易損,直接探測MOF晶體中缺陷的類型、分布和演化非常困難。本文中,作者應用了新近開發的低劑量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一種具有催化活性的MOF(UiO-66)結構缺陷實現了在亞單胞分辨率下的實空間直接觀察。作者發現在UiO-66中同時存在一類“配體缺失”缺陷(missing-linker defect)和兩類“團簇缺失”缺陷(missing-cluster defect)。這些缺陷可以在晶體的局部形成有序的納米尺度的疇。通過電子晶體學手段,作者成功的重構了“配體缺失”缺陷的三維結構,并確認甲酸酯為缺陷位點的封端基團。作者還發現UiO-66的結晶經歷奧斯特瓦爾德熟化過程,在此過程中缺陷也同時發生演化:延長晶化時間會導致“團簇缺失”的逐漸減少,最后晶體中僅剩“配體缺失”缺陷;同時,缺陷濃度可以通過配體交換的方式精細調節。各種具有不同缺陷類型和缺陷濃度的UiO-66用于葡萄糖異構化到果糖的反應的結果證明了“團簇缺失”缺陷比“配體缺失”缺陷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成果簡介】
近日,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韓宇教授等人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題為“Imaging defect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t sub-unit-cell resolution”的文章。本文將最近開發的低劑量HRTEM技術與電子晶體學結合起來,通過實空間直接成像研究MOF中的缺陷。這些觀察結果可以深入了解UiO-66中的缺陷,包括它們的類型、分布和相關性,它們確切的三維(3D)結構以及它們的演化。
【圖文導讀】
圖1 UiO-66樣品的結構和表征
?
(a)完美UiO-66結構
左,結晶模型(Zr,青色; O,紅色; C,灰色;為清楚起見,省略了H原子)。
右,相應的拓撲代表;藍色球體代表金屬簇,藍綠色棒代表配體。
(b)UiO-66-P和UiO-66-D的粉末X射線衍射圖(幾乎無缺陷的,“完美的”UiO-66樣品和有缺陷的樣品)。黑色箭頭表示寬的漫散射峰。
(c)N2吸附等溫線和兩種材料的衍生孔徑分布曲線(插圖)。 與UiO-66-P相比,UiO-66-D具有以~1.7 nm為中心的額外孔徑分布,導致在高相對壓力區域的顯著吸附(P / P0> 0.9))
圖2 UiO-66-D中完美和缺失 - 連接區的HRTEM分析
?
CTF校正的HRTEM圖像和結構模型沿
?[001] (a), [110] (b)區域軸完美UiO-66(Fm-3m),沿[001](c),[100](d)和[110](e)缺失的配體缺陷的區域軸(I4 / mmm)。
在每個小組中:(i)CTF校正的圖像;(ii)p1平均圖像(上圖),對稱圖像(中圖)和模擬投影電位(下圖);(iii)預計的結構模型。
p1平均圖像等效于投影靜電勢圖,其是根據原始HRTEM圖像的傅立葉變換中的反射峰的傅立葉總和計算的。除了在傅立葉求和之前在振幅上平均對稱相關的反射之外,以類似的方式計算對稱施加的圖像。 p1平均和對稱施加圖像之間的相似性驗證了對稱性確定。處理的HRTEM圖像與c,d和e中的模擬投影電位之間的相似性驗證了配體缺失缺陷的結構模型。
(f)在兩個不同方向觀察重建的三維靜電勢圖,疊加配體缺失缺陷的結構模型,顯示具有Zr6O8簇的8連接網絡,BDC配體和缺陷終止配體(甲酸酯),它們都是很好地解決了在所有結構模型中,原子顏色代碼與圖1中描述的相同,為清楚起見省略了H原子。比例尺,2 nm。
圖3 UiO-66-D團簇缺失缺陷的HRTEM分析
a,b,[001]方向的CTF校正的HRTEM圖像,顯示不同類型的團簇缺失缺陷,采用reo結構(a)和scu結構(b)。
在每個小組中:(i)CTF校正的HRTEM圖像(比例尺,5nm);(ii)投影結構模型(具有與圖1中相同的原子顏色代碼);(iii)模擬的預測潛在地圖;(iv)實驗圖像(通過實空間平均處理以增強信噪比)進行比較。 由紅色虛線框示出的面板(i)中的單位單元被提取為單獨的圖像,彼此對齊,然后合并以生成實空間平均圖像。 與(a(iii))中的模擬電位圖中的紅色箭頭表示與團簇缺失周圍的BDC配體相關聯的對比度。
a,b,[001]方向的CTF校正的HRTEM圖像,顯示不同類型的團簇缺失缺陷,采用reo結構(a)和scu結構(b)。 在每個小組中:(i)CTF校正的HRTEM圖像(比例尺,5nm);(ii)投影結構模型(具有與圖1中相同的原子顏色代碼);(iii)模擬的預測潛在地圖;(iv)實驗圖像(通過實空間平均處理以增強信噪比)進行比較。由紅色虛線框示出的(i)中的單位單元被提取為單獨的圖像,彼此對齊,然后合并以生成實空間平均圖像。與(a(iii))中的模擬電位圖中的紅色箭頭表示與團簇缺失周圍的BDC配體相關聯的對比度。
圖4 UiO-66中各種缺陷結構的插圖
?
圖5各種有缺陷的UiO-66樣品的表征和催化性能
?
(a) 通過HF消化溶液的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測定甲酸鹽含量和來自N2吸附等溫線UiO-66樣品的BET表面積。
(b)各種UiO-66樣品在葡萄糖異構化為果糖中的催化性能。“空白”是指不使用催化劑的情況。誤差棒表示從五批重復實驗計算的平均值中的標準不確定度。
【小結】
研究人員通過HRTEM直接對MOF UiO-66中的各種結構缺陷進行成像。HRTEM顯示了同一晶體中“配體缺失”和“團簇缺失”缺陷的共存以及它們在原子尺度上的局部結構排序。在高質量的HRTEM圖像的基礎上,“配體缺失”缺陷的三維結構得以被重構,所有結構組分都得到明確解析。同時,HRTEM顯示UiO-66具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團簇缺失”缺陷。在所研究的UiO-66晶體中,“配體缺失”缺陷具有更高的濃度并可形成較大的有序區域,而“團簇缺失”缺陷僅出現在幾個晶胞尺寸的小區域中。隨著結晶時間的增加,晶體成熟,“團簇缺失”缺陷逐漸消失,只留下“配體缺失”缺陷。此外,通過增加調制劑的濃度可以逆轉缺陷演變的趨勢。在相當的缺陷濃度下,“團簇缺失”缺陷顯示出比“配體缺失”缺陷更具催化活性。配體交換的方法可用于改變缺陷濃度,從而調節UiO-66的催化活性。
【團隊介紹】
韓宇教授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課題組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多孔材料、金屬納米結構、氣體吸附與分離、多相催化,以及高分辨電子顯微學。過去15年間,團隊在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Angew. Chem. Int. Ed.?在內的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被引用16000余次。
團隊在該領域工作匯總
最近幾年,韓宇教授團隊在在超低劑量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學(HRTEM)領域發表了一系列原創成果。2017年,首次報道直讀電子計數相機可用于極度敏感晶體材料(以MOF ZIF-8為例)的高分辨電子顯微成像?[1]; 2018年,與張大梁博士合作開發了一系列圖像采集和圖像處理的方法,極大的提高了超低劑量HRTEM的成像效率和成像質量[2]; 2019年,團隊利用該技術直接觀察了MOF NU-1000孔道中的單分子磁體客體分子[3],以及MOF UiO-66中各種缺陷結構[4]。團隊也將該技術成功的應用于其他各類電子束敏感材料,包括多層級結構的MOF[5],COF[6],超分子晶體,無機-有機雜化鈣鈦礦[2]等,的無損、高分辨的成像,為研究各種非周期性的局部結構提供了重要的表征技術手段。
[1] Zhu, Y. et al. Unravelling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structures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Nature Materials?16, 532 (2017).
[2] Zhang, D. et al. Atomic-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electron beam–sensitive crystalline materials.?Science?359, 675–679 (2018).
[3] Aulakh, D. et al. Direct Imaging of Isolated Single-Molecule Magnet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J. Am. Chem. Soc.?141, 2997-3005 (2019)
[4] Liu, L. et al. Imaging defect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t sub-unit-cell resolution.?Nature Chemistry, DOI: /10.1038/s41557-019-0263-4 (2019)
[5] Shen, K. et al. Ordered macro-micr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ingle crystals.?Science?359, 206 (2018)
[6] Peng. Y. et al. Ultrathin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Nanoshee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NA Detection.?J. Am. Chem. Soc.?139, 8698-8704 (2017)
文獻鏈接:Imaging defect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t sub-unit-cell resolution ?(Nat. Chem , 2019,DOI: 10.1038/s41557-019-0263-4)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高分子學術組水手供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材料人編輯部。參與高分子話題討論或了解高分子組招募詳情,請加高分子交流群(298064863)。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