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唐群委團隊Angew Chem Int Ed:釋放界面應力提升無機CsPbBr3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至1.70 V
引言
近十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迅猛發展,其光電轉化效率已由最初的3.8%提升至25.2%,但穩定性是阻礙其商業化的瓶頸之一。采用全無機CsPbBr3鈣鈦礦作為吸光層顯著改善了器件穩定性,但由于高純CsPbBr3鈣鈦礦制備困難、界面電荷復合嚴重、吸光吸收范圍窄等問題導致電池效率仍然較低。
成果簡介
近日,暨南大學唐群委教授團隊針對器件界面間的應力問題,通過構建WS2/CsPbBr3范德華異質結,釋放CsPbBr3鈣鈦礦薄膜的拉應力,減小了鈣鈦礦與電子傳輸層之間的界面電荷損失,將碳基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的開路電壓提升至1.70V。另外,由于拉應力的釋放,降低了鈣鈦礦薄膜內部的離子遷移,使得器件穩定性得到明顯提高。相關成果以題目“Interfacial Strain Release from WS2/CsPbBr3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1.7 V-Voltage All-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發表在化學和材料領域頂級刊物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志上,周青偉博士后為第一作者,段加龍副教授和唐群委教授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圖文簡介
圖一 WS2/CsPbBr3范德華異質結的構建示意圖
(a-c)WS2納米片的形貌結構。
(d-f)WS2與CsPbBr3鈣鈦礦的晶格結構以及異質結生長示意圖。
圖二 異質結對界面應力的影響
(a)、(b)鈣鈦礦薄膜的形貌。
(c)鈣鈦礦薄膜的XRD圖。
(d-f)鈣鈦礦薄膜的應力表征。
(g)應力釋放示意圖。
圖三 器件的光伏性能
(a)鈣鈦礦電池的結構圖以及SEM斷面圖。
(b)電池器件的J-V曲線。
(c)電池器件的穩態輸出。
(d)電池器件的IPCE曲線。
(e)電池器件的效率分布圖。
(f)電池器件的內建電場測試。
(g)缺陷態密度的表征。
(h)電荷提取速率以及轉移表征(PL圖譜)。
圖四 電池的穩定性能
(a-c)器件的離子遷移表征。
(d-e)電池在持續光照以及RH = 80%,T = 80 oC下的穩定性。
該研究得到博士后基金(2019M650231, 2019M66337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21620348, 21618409, 216193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774139, U1802257),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9B151502061, 2020A1515011123)的支持。
文章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0252
本文由暨南大學唐群委教授團隊供稿。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