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潘鋒教授Nano Energy:醇類添加劑調控鋅離子配位環境抑制金屬負極枝晶生長
【前言】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本征安全性、環境友好性、較高的能量密度和較強的經濟性,是高性能大規模儲能用電池系統的有力競爭者,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水系鋅離子電池循環過程中,鋅負極存在鋅枝晶、副反應等問題。由于鋅離子不均勻沉積,導致局部枝晶迅速生長,到一定尺寸可以刺穿隔膜引發短路失效,而脫落的枝晶尖端(“死鋅”)和副反應等引起庫倫效率下降。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水系鋅離子電池的發展和應用。通過經濟、高效的手段抑制鋅枝晶和副反應、提高鋅負極性能,吸引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興趣。
【成果簡介】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潘鋒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了題為“Tuning Zn2+?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to suppress dendrite formation for high-performance Zn-ion batteries”的文章。文章報道了通過在電解液中添加醇類添加劑來調控鋅離子配位環境,進而抑制鋅枝晶發展。研究結果表明,多元醇與鋅離子有較好的配位能力,有利于鋅枝晶控制。以乙二醇為例:添加乙二醇后,溶劑化鋅離子[Zn(H2O)6]2+結構中的部分水分子被乙二醇分子取代,形成[Zn(H2O)m(EG)n]2+結構。這種配位結構增加了鋅離子的脫溶劑化能,同時其較大的尺寸具有鋅離子擴散的空間位阻效應。在醇/水混合電解液中,鋅離子沉積時成核過電位提高,沉積產物晶粒細化,枝晶生長過程得到顯著抑制,鋅/鋅對稱電池循環壽命最高可延長58倍, 同時,Zn/ZnVO全電池的循環壽命也有很大提升。
【圖文導讀】
圖1.添加不同含量乙二醇后鋅負極循環壽命和庫倫效率
(a)低電流密度下Zn/Zn循環壽命;
(b)高電流密度下Zn/Zn循環壽命;
(c) Zn/Zn循環壽命與乙二醇濃度的相關性;
(d) Zn/Zn極化與乙二醇濃度的相關性;
(e)Zn循環庫倫效率與乙二醇濃度的關系。
圖2.混合電解液中鋅負極表面沉積產物形貌的激光共聚焦照片
(a)空白溶液中沉積1h;
(b)添加10%乙二醇的電解液中沉積1h;
(c) 添加68%乙二醇的電解液中沉積1h;
(d) 空白溶液中循環40h;
(e) 添加10%乙二醇電解液中循環200h;
(f) 添加68%乙二醇電解液中循環200h。
圖3.鋅離子配位環境和混合電解液的物理化學性質
(a)鋅離子剝離/沉積示意圖;
(b)鋅離子不同配位形式和空間位阻效應示意圖;
(c) 混合電解液電導率變化;
(d)混合電解液CV;
(e、f) 混合電解液FTIR結果;
(g) 混合電解液HER性能。
圖4.混合電解液的全電池性能和低溫性能
(a)混合電解液中Zn/ZnVO全電池的循環性能;
(b)全電池充放電曲線;
(c) 全電池倍率性能;
(d)混合電解液中Zn/Zn低溫性能;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在水溶液中添加醇類添加劑調控鋅離子的配位環境,達到抑制鋅枝晶生長的目的。醇/水混合溶液中,形成了鋅離子與水分子/醇分子共配位的結構,增大了成核過電位,細化了沉積形貌;同時降低了水的活度,抑制了副反應。應用這種調控策略,添加乙二醇的混合電解液Zn/Zn對稱電池循環壽命最高可達2668h,Zn/ZnVO全電池循環壽命和容量保持率也有很大提升。同時,醇/水混合電解液具有抗結冰性能和阻燃性能,具有很高的實用性。這種調控策略為抑制鋅枝晶生長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有助于構建低成本高性能的水系鋅離子電池體系。
文章鏈接
Tuning Zn2+?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to suppress dendrite formation for high-performance Zn-ion batteri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0310533
團隊介紹
博士后秦潤之、博士生王樂濤、張明正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李舜寧博士,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副研究員,目前致力于電化學過程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研究,和電池材料與催化材料的高通量計算篩選。在 Mater.等期刊發表SCI論文30余篇。
趙慶賀博士,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副研究員,目前致力于電催化劑材料設計及水系電池開發相關的研究,在 Mater.、Angew. Chem.、Adv. Funct. Mater.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余篇;
潘鋒教授,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創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科技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與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級研發中心)主任。致力于材料基因與大數據系統研發、結構化學新范式探索、 基于中子大科學裝置的材料和器件綜合表征系統建設與應用。先后獲國際電動車鋰電池協會杰出研究獎(2016)、美國電化學學會電池科技獎(2018)和深圳市自然科學一等獎(2019)。在Nature Nanotech.等期刊發表SCI論文250余篇,2015-19連續5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
本文由作者團隊供稿。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