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中科院植物所最新Science:觀測綠色硫屬細菌中光合作用復合物結構


【引言】

長期以來,太陽光一直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給自然界中的生命體賦能。這一過程通常由生命體中能夠進行電荷分離的光合結構完成。而作為光合結構的核心,光合反應中心(RC)能夠富集太陽光能量并將其轉化為化學能。根據末端電子受體不同,反應中心可分為I型(鐵-硫類)和II型(醌類)。現存的大多數反應中心都是異二聚體,并且是由綠色硫細菌(GSB)的反應中心演變而來。綠色硫細菌在厭氧環境中成長,可以通過綠色體(chlorosome)捕獲太陽能,并通過Fenna-Matthews-Olson(FMO)蛋白質將這一能量轉移到I型反應中心(GsbRC)以進行電荷分離和電子轉移過程。

成果簡介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的匡廷云院士、Jian-Ren Shen和浙江大學的張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確定了綠色硫細菌Chlorobaculum tepidum中FMO- GsbRC超復合物結構。在這一結構中,GsbRC結合了葉綠素[(B)Chls],并且(B)Chls的組織與II型光系統類似。不僅如此,與常見的反應中心不同,GsbRC中的BChl層不是通過Chls連接,而是與類胡蘿卜素衍生物相關聯。此外,研究也發現FMO的BChls與GsbRC相距在22-33埃范圍,與其低效的能量轉移一致。這一研究發現超復合物結構同時具有I型和II型反應中心的特征,為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演變提供了新的理解。2020年11月20日,相關成果以題為“Architecture of the photosynthetic complex from a green sulfur bacterium”的文章在線發表在Science上。

圖文導讀

圖1 FMO- GsbRC的冷凍電鏡結構

2 沿GsbRCETC進行cofactor排列

3 各種光合作用結構中的(B)Chls的分布

4 各種光合作用結構中的(B)Chl層比較

5 FMO- GsbRC中可能的能量-轉移途徑

文獻鏈接:Architecture of the photosynthetic complex from a green sulfur bacterium(Science, 2020, DOI: 10.1126/science.abb6350)

本文由材料人學術組NanoCJ供稿。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