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材料工業從戰斗民族那里get了多少技能包?
談到人類史上最大的援助工程,蘇聯援建的156工程無疑會被很多人提及。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擁有5.4億人口,但是工業總產值僅有140億元,工業產品中鋼15.8萬噸,原油12萬噸,原煤3200萬噸,發電量43億千瓦時,水泥66萬噸。這樣的數據與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工業落后了100余年!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一方面開始了與蘇聯的協商談判,另一方面開始著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年)》。
從1950年到1955年間,歷經五次商談多次反復推敲,涉及鋼鐵,煤炭,冶煉,發電,造船,航空,建材,機械電子,化工,紡織,通訊,工具,交通運輸,兵器,通訊等幾乎所有基礎工業領域的156 項工程陸續敲定,而中國材料工業在這156項工程中可謂收獲頗豐。
一、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構成
156工程大致分五次商定:共商定項目174 項,而最終實際進行施工的只有150 項,不過由于對外公布156項在先,所以“156 工程”的說法被沿用至今。
在施工項目企業構成中,能源工業占到了52個,其中煤炭、電力各25個,石油工業2個;冶金工業中有色金屬工業占到了13個,鋼鐵工業為7個;而化學工業則有7個。也就是說與材料直接相關的冶金、化工和能源在項目中占比就超過了半數。
二、鋼鐵工業
1953年11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重點工程——新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這是蘇聯政府援助我國新建和改建的項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產的三項重要工程。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重要事件。
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第七號自動化煉鐵爐,從1952年開始到1953年11月先后建成。該公司薄板廠、第二初軋廠也分別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產。此外,北滿鋼廠、本溪鋼鐵公司基本竣工。1959年,包鋼也順利投產。
以下是“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助中國150 項工程中的104 項非軍事工程中鋼鐵項目:
三、有色金屬
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設的大型銅硫聯合企業,先后被列入"一五"和"七五"、"八五"重點建設項目。于1954年建廠,1960年銅硫生產系統建成投產,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企業。此后又建成投產了有色冶金輔助材料生產系統、鉛鋅生產系統和加工生產系統。
此外,株洲硬質合金廠(原601廠)、遼寧撫順鋁廠、吉林電極廠等一系列項目也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化學工業
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簡稱吉化,現為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中國第1個規模最大的、前蘇聯援建的化工項目,以國家“一五”156項重點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廠、化肥廠、電石廠)為標志的我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
除吉林外,山西也是新中國156工程化工產業重地。其中山西新華化工廠作為“一五”期間蘇聯援助我國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隸屬于兵器工業總公司,北方化學工業總公司大型一類軍民結合型企業,是我國最大的防化器材生產和活性炭基地。
以下是“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助中國150 項工程中的104 項非軍事工程中化工項目:
五、寫在最后
在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背景下,中國材料工業取得了巨大進展,材料產品種類大量增加。以鋼鐵工業為例,1952年國內只能生產180 多種鋼和400 多種規格的鋼材。1955年優質鋼和合金鋼的生產已達到240 多種,高爐和平爐的利用系數基本達到蘇聯當時的水平。鋼材的自給率提高到86%,合金鋼的品種也趨于完備。
如今,蘇聯援建的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洛陽拖拉機制造廠等一批“156項工程”至今依然是中國材料工業的中流砥柱。
材料牛編輯曉fire編輯整理。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