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頂刊學測試|原位核磁共振監控金屬-有機框架(MOFs)的形成過程
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被廣泛研究,并在從氣體儲存和分離到催化和化學傳感器等領域有許多應用。然而,MOFs形成的機理研究仍相對不足,大部分結構信息都是合成后獲得的。Van Vleet等人回顧了原位技術在監控MOFs成核和生長方面的應用,包括X射線衍射和其他X射線散射技術,而Cheetham等人在過去20年中描述了在理解控制溶液中MOF結晶的參數方面取得的進展。盡管預成核和預平衡物種已被證明在MOF形成反應中起關鍵作用,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成核和隨后的晶體生長上。
近日,英國卡迪夫大學Timothy L. Easun教授和Kenneth. D. M. Harris研究團隊,以“Exploiting in-situ NMR to monitor the formation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為題在Chemical Science期刊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在這項工作中,框架MFM-500(Ni)的合成已經使用原位核磁共振策略進行了研究,該策略提供了反應和結晶過程的時間演化信息。在作者對MFM-500(Ni)形成的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液相1H核磁共振數據在固定溫度(60-100℃)下記錄為時間的函數,提供了液相過程的定性信息和結晶動力學的定量信息,允許成核的活化能(61.4±9.7 kJ mol-1)和生長(72.9±8.6 kJ mol-1)有待測定。原位小角度X射線散射研究提供了關于MOF結晶前快速自組裝的納米級信息,原位粉末X射線衍射證實了在反應(90℃)中唯一存在的結晶相是純相的MFM-500(Ni)。這項工作表明,原位核磁共振實驗可以為MOF的合成提供新的思路,為更好地理解MOFs是如何形成打開了技術大門。
作者最初關注的是在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記錄的液態1H NMR譜,因為它們顯示了在MOF形成過程中幾個不同共振的明確演化,并且提供了比31P NMR譜更詳細的信息。圖1a-e為各溫度下液相1H NMR譜的時間演化圖(強度等高線圖);實驗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單獨的光譜也顯示出來。在每個溫度下,1H NMR譜包含7-8 ppm范圍內的共振,這是由于連接體中的芳香族1H環境(表示為Ha、Hb和Hc)引起的,如圖1f所示。在反應過程中,這一范圍內的三個1H信號都非單調地隨時間變化,最初是降低ppm,然后是升高ppm。
圖1.?在不同溫度下對MFM-500(Ni)合成的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記錄的1HNMR譜的強度等高線圖作為時間的函數。
作者考慮在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記錄的31P核磁共振譜(有和沒有1H解耦)。圖2a顯示了在60 ℃條件下,MOF合成過程中記錄的未1H解耦合的原位31P NMR譜圖(提供液相31P NMR數據)隨時間變化的強度等值線圖。在這個溫度下,觀察到一個單一的、寬的峰值,不同的配體環境下明顯的31P共振沒有被解決。信號的強度在實驗過程中降低,這與在溶液階段失去連接一致。強度從約9小時開始顯著下降(圖2b),并持續衰減至約20小時,與在60 ℃下原位1H NMR數據中觀察到的行為相當。
圖2. (a)顯示在60 ℃下原位31P NMR譜(未記錄1H解耦)隨時間變化的強度等高線圖,表示液相31P NMR信號。(b)液態31P NMR信號的強度與時間圖。
為了分析合成過程中固體物質的形成,作者進行了90 ℃下反應的原位研究,記錄了粉末XRD譜隨時間的變化。誘導期約為80分鐘,在形成足以用X射線衍射觀察到的顆粒大小的晶體材料之前。粉末XRD數據證實第一個出現的晶相為MFM-500(Ni),在反應的任何階段均未觀察到其他晶相。此外,MOF存在量的初始增加與BTPPA配體導致的1H NMR信號的損失率是一致的(圖3)。不幸的是,由于高濃度的反應溶液(用于模擬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的條件)導致快速形成結晶團塊,這些團塊傾向于不可預測地從樣品管中的測量區域掉落,因此無法從粉末XRD數據可靠地確定反應動力學信號強度不規則下降。相反,基于作者的原位1H NMR研究結果,MOF形成過程的定量動力學分析如下;在這方面,原位核磁共振方法的一個明顯優勢是,數據是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測量的樣本體積。原位粉末XRD實驗中產物形成的誘導時間稍長,這是由于需要形成足夠大小的晶粒,以便在粉末XRD數據中觀察到尖峰。為了表征粉末XRD測量中可能看不到的更小顆粒的形成,使用小角度X射線散射(SAXS)對MFM-500(Ni)的形成進行了原位研究。
圖3. 從原位1H NMR數據獲得的BTPPA配體的三個芳香峰的強度-時間曲線,以及使用Gualtieri模型獲得的擬合(紅線)。
綜上所述,在這項工作中,作者發現非原位SAXS和原位粉末XRD為MFM-500(Ni)的生長過程提供了互補和驗證信息,表明柱狀鏈接基聚集物的形成先于晶體MFM-500(Ni)的出現。獲取關于MOF形成早期階段的精確化學信息仍然具有挑戰性,未來的力學研究最好將最初的重點放在可用的最簡單體系上(例如單溶劑)。此外,在過程中中間體和產物的濃度非常低的早期,開發新的動態核極化(DNP)方法可能會提高靈敏度,從而提供新的見解。這樣的實驗可以基于現有的靜態研究來表征MOFs后合成。
文獻鏈接:Exploiting in-situ NMR to monitor the formation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Chem. Sci., 2021, DOI: 10.1039/D0SC04892E.
原文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sc/d0sc04892e#!divAbstract.
本文由科研百曉生供稿。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材料人網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kefu@cailiaoren.com。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