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竄代表性數字落幕——致我們終將逝去的“863”


20131209111911-1229171815

1986年3月,由政府為主導,以一些有限的領域為研究目標的一個基礎性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正式實施,史稱“863”計劃。而在2016年2月16日,科技部正式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 這標志著整合了多項科技計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從即日起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意味著“863計劃”即將成為歷史名詞。

作為我國高技術的一面旗幟,“863”計劃的實施,使我國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由瞄準世界前沿、跟蹤起步進入到了蓬勃發展的時期。

三十年前,以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和王淦昌為代表的四位老科學家受到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歐洲“尤里卡計劃”以及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高技術發展計劃的啟發,在中國提出了《關于跟蹤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863”計劃的藍圖就此展開。

863內容專項技術

作為一項軍民兩用的國家戰略高科技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的實施以我國發展現狀為背景,以現代化建設為需求,著重打造世界前沿的高科技技術裝備和技術手段,為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在很多參與過“863”計劃的科學家眼里,該計劃帶來的不僅是國家科技實力的快速增長,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科研管理模式和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

8c89a59109ed113fa45c0a

跨界合作,共創美好

1987年2月,“863”計劃正式實施之初,激光技術成為首批重點發展的高技術領域之一。國家高技術激光專家組隨即成立,任務是“跟蹤和研究短波長、波長可調、高效率和高質量的強激光技術,把中間成果應用于生產加工及其他技術等方面,帶動脈沖功率技術、等離子體技術、新材料及激光光譜學等技術科學的發展”。

30年過去了,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仍然對“863”經歷記憶猶新。當年48歲的杜院士一開始就參與了863計劃的論證工作,如今半個甲子已逝,如今78歲的杜院士已經進入了耄耋之年,在他眼里,863計劃的形成是“科學家的眼光與國家領導人的戰略高度相結合的產物”。

當年,鄧小平同志對863的題詞“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到現在也不過時。

1991年開始,杜祥琬成為繼中科院院士陳能寬后激光組的第二任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由跨部門的科學家組成。各領域科學家聚集在一起討論科學問題,不僅打破了原有各部門的局限,而且有助于各領域的相互交融,互相銜接,即便是從零開始發展,也有助于科學技術的在不同領域的相互滲透,因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依靠的是綜合科技能力,而不是單一技術水平。而這也是很多科學家心中的美好愿景。

杜祥琬坦言:“這樣避免了單位利益的局限性,執行時,還能發揮各個部門和單位的行政支撐作用,有利于創新驅動,為今天的科技體制改革樹立起良好的范例。”

30年里,“863”計劃的“老辦法”經受了時間的考驗,為中國科學家在激光領域取得的進展奠定了基礎,并取得重大工程技術成就。

ni110801005

與時俱進,探索未知

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活動之一,也是“863”計劃七大領域里的第二大領域。起源于“863”計劃的載人航天工程為我國實現多人多天飛行、出艙活動、自動手動交會對接、擁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等奠定了基礎。如今,“863”計劃航天航空領域的項目仍在進行,領域進一步細分成為了新特點,新趨勢,新希望。

去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韓杰才算得上是新一代的“863”航天人,承擔了航天防熱材料的研發任務。從2000年開始參與863計劃以來,韓杰才伴隨著從當年的首席科學家制度,逐漸演變為專家組負責制,“863”計劃探索出一條與時俱進的“新路子”。

其實,主要是由于“863”計劃剛剛啟動時,各方面都比較薄弱,科研實力還算不上強大,資金投入也相對比較緊張,所以在當時由首席科學家負責完成項目推進工作會很便捷。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科研實力逐漸提高,科研投入不斷增加,首席科學家制度無法勝任日益龐大的科研項目的管理。各大領域細分為若干主題,每一個主題下由專家組對科學問題進行集體決策。

“專家組實際上同時發揮了科研項目的管理和監督作用。”韓杰才曾說過。

2005年,韓杰才開始擔任航天航空領域702專家組副組長。多年科研一線的經歷,讓他感到,專家組負責制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好精準、客觀地選擇合適的人才和團隊承擔研發任務,以最優的人才資源、科研條件集中力量辦大事。

多年來,在該組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學家們攻克了諸多制約我國航天航空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動我國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臺階。

2402388926242970807

“863”精神傳承

30年里,“863”計劃承載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與光榮。現在,“863”計劃將退出歷史舞臺,但是“863”精神仍然在傳承和發揚。

“863”計劃從一開始就提出了“863”精神,包括“公正、獻身、求實、創新、協作”十個字。

不管是杜祥琬院士的“獻身”精神,還是韓杰才院士的“擔當”重任,正是老一輩科學家們對國家使命的擔當,才有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的成績,作為新生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們要永遠銘記自己身上的那份責任感和歷史擔當。

在“863”精神的鼓舞下,不斷有新人冒出,在每年舉辦的國家科技表彰大會上,各領域科學家走上領獎臺,這就是一個國家未來的科技力量。

雖然“863”計劃的名稱成為了歷史,但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們仍然會繼承“863”的衣缽,在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的重大技術研究和新概念研究上,積極謀取我國高技術競爭優勢。

編輯:窗前聽雨

參考:中國科學網,百度百科以及其他網絡資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