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Science:自組裝單層膜的界面增韌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可靠性
【引言】
低成本、高功率轉換效率(PCE)和多功能性的前景推動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的研究。金屬鹵化物鈣鈦礦(MHP)光吸收劑的低形成能使其能夠在室溫或或接近室溫下進行溶液處理,這也使其不穩定。改善PSC運行穩定性和可擴展性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穩步進展,但PSCs如果要有效運行幾十年,還需要具有機械可靠性。提高PSCs的機械可靠性尤其具有挑戰性,因為MHPs的低形成能較低,導致其固有的機械性能較差,這意味著它們是柔性的、軟的和脆性的。此外,在平面PSC多層堆疊中,MHP薄膜和相鄰功能層之間的界面甚至更脆,使得它們容易過早分層。引起PSCs斷裂的內外機械應力來源包括:(i)層間熱膨脹系數(CTE)不匹配;(ii)運行中的熱偏差;(iii)使用中的損傷積累;(iv)制造、安裝、維護和服務期間的變形(如彎曲、拉伸和扭曲)。在包含PSCs的串聯光伏產品中,由于增加了層數,預計CTE引起的內部應力會更大,而在柔性單結PSCs的情況下,外部施加的應力通常會更嚴重。盡管器件的最終使用中分層失敗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最薄弱的界面的GC(低韌性)可能是決定多層器件機械可靠性的最重要指標。已經有一些嘗試來增強PSCs中最薄弱界面的GC,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使用的方法包括增加界面層、支架、相互滲透的界面、引入添加劑和晶粒粗化。
【成果簡介】
今日,美國布朗大學Nitin P. Padture教授團隊使用碘端自組裝單層(I-SAM)作為“分子膠”,證明了MHP薄膜和底層SnO2電子傳輸層(ETL)之間的脆性界面大幅增韌。這一處理步驟不僅提高了PCE(高達21.44%),減少了遲滯現象,而且還提高了在1個太陽最大功率點(MPP)下連續運行的穩定性(預計保留初始PCE 80%的時間可達~4000小時)。經過運行穩定性測試的PSCs的特性表明,I-SAM有助于保持ETL/MHP接口的機械完整性,而在以前的PSC研究中所謂的操作穩定性與機械可靠性密切相關。此外,SAMs已被用于增韌其他類型器件的界面,同時改善其他功能性能,如導熱性。該成果以題為“Interfacial toughening with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enhances perovskite solar cell reliability”發表在了Science上。
【圖文導讀】
圖1 ETL/MHP界面的機械性能
圖2 PSCs的結構和性能
圖3 PSCs的運行穩定性
圖4?運行穩定性測試的PSCs特性
文獻鏈接:Interfacial toughening with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enhances perovskite solar cell reliability(Science,2021,DOI:10.1126/science.abf5602)
本文由木文韜翻譯,材料牛整理編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