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專項發布,與材料相關的有這些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學和應用研究”等“十四五”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信息光子技術”等“十四五”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此次發布的項目總共國撥經費近50億。以下為本次發布的申報指南中與材料、化學相關的項目匯總。
項目匯總
納米前沿(共23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4.5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單納米尺度等前沿科學探索 |
納米性能標準的計量溯源原理與方法 |
納米尺度生物活性單分子與系綜多模態表征新方法 |
|
非均勻納米材料結構與力學行為的原位分析方法 |
|
太赫茲與中遠紅外波段極化激元二維原子晶體及其感放存微納器件 |
|
手性納米結構的可控構筑、性能傳遞及功能調控 |
|
納米限域超流的化學反應和信息傳輸 |
|
納米尺度制備核心技術研究 |
高遷移率超薄半導體材料與高性能器件集成 |
圍柵硅納米結構器件與三維垂直集成技術 |
|
晶圓級二維半導體集成電路 |
|
亞5納米分辨率并行電子束集成電路芯片高通量檢測裝備關鍵技術 |
|
納尺度電疇調控的高靈敏光電感知器件及系統 |
|
二硫化鎢半導體晶圓和可集成光源器件 |
|
大尺寸石墨烯單晶與高速光通信器件 |
|
納米科技交叉融合創新 |
納米材料跨越生物屏障機制與效應調控方法 |
抗病毒高分子納米藥物 |
|
納米體系或工程化細胞對重大疾病基因治療藥物遞送 |
|
微納米智能系統的組裝原理及其臨床研究 |
|
診療、器官修復、體外防護用的納米雜化纖維 |
|
用于電磁治療的醫用磁性微納器件及技術 |
|
納米結構光學功能設計及其高靈敏增強光譜應用 |
|
大視野納米數字顯微芯片成像技術 |
|
收集水波能的納米發電基礎與應用 |
|
納米鐵—微生物處理有機廢水的協同機制與智能化關鍵技術 |
|
青年科學家項目 |
手性軟光子材料的納米構筑、多元操控與光學應用 |
超低功耗場控自旋電子器件 |
|
納米尺度鉿基鐵電材料與器件 |
|
高性能金屬空氣電池相關的納米器件 |
|
用于水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治理的納米材料與技術 |
|
物態調控(共22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4.6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電子物態調控 |
高溫超導材料和新超導材料* |
強配對勢超導材料及機理研究 |
|
二維材料人工異質結的物態調控* |
|
拓撲物態調控 |
拓撲超導物態探測及調控研究* |
人工微結構物態調控 |
光子人工帶隙材料的物態調控與器件研制 |
催化科學(共19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4.5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催化基礎與前沿交叉 |
納米及團簇結構的表界面催化研究 |
惰性有機分子高效催化轉化研究* |
|
催化加氫和元素化反應研究* |
|
催化劑創制 |
氧化鋁等多孔催化材料創制 |
基于晶態孔材料的仿酶催化體系研究 |
|
面向重要催化過程的單原子催化劑創制 |
|
催化原位動態表征與模擬 |
原位動態表征技術及催化機理研究* |
計算和數據驅動的催化劑理性設計新方法研究 |
|
可再生能源轉換的催化科學 |
可規模化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 |
固體電解質器件電解水制氫研究* |
|
原子結構精確的新一代低鉑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 |
|
甲醇和含能分子現場催化制氫研究* |
|
化石資源轉化的催化科學 |
基于分子煉油的關鍵催化材料及催化過程研究 |
烴類高效脫氫催化劑設計及新工藝研究 |
|
烯烴環氧化催化新材料及過程研究 |
|
環境友好與碳循環的催化科學 |
CO2電解制液體燃料與化學品研究* |
基于超分子調控的高分子聚合催化研究* |
|
可循環高分子合成與廢棄塑料回收催化體系的研究* |
|
氯乙烯合成綠色無汞催化劑研究 |
|
青年科學家項目 |
水和生物質光、電重整制備高附加值化學品、燃料和氫氣 |
高溫電催化體系探索 |
|
酶—金屬協同催化體系研究 |
|
堿性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 |
|
海水制氫催化研究 |
|
電催化高效合成氨探索 |
|
機械催化新概念和新方法探索 |
|
工程科學與綜合交叉(共20項,擬安排國撥經費3.475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可再生能源領域 |
高通量聚光太陽能熱化學轉化儲能理論與方法 |
基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高效光伏電解水制氫理論與方法* |
|
固態電解質及固態電能源存儲器件基礎研究* |
|
可再生能源耦合互補轉化理論與方法* |
|
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共21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3.475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先進光源、中子源及前沿探索 |
超高功率軟 X 射線光源新原理及關鍵技術研究 |
交叉科學與應用 |
超高真空平面微納量子器件的分子束外延直接生長和原位表征技術研究 |
粒子流、先進光源新實驗技術研究 |
|
信息光子技術(共23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3.5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光通信器件及集成技術 |
薄膜鈮酸鋰光子集成關鍵工藝及集成技術開發(共性技術類) |
PLC 光子集成關鍵工藝及集成技術開發(共性技術類) |
|
超高速直調半導體激光器芯片(青年科學家項目) |
|
超小尺寸微納電泵半導體激光器芯片(青年科學家項目) |
|
超高線性度電光調制器芯片(青年科學家項目) |
|
“揭榜掛帥”榜單(2個任務,共擬安排國撥經費不超過 3000萬元) |
裸眼 3D 顯示核心光學器件研究和開發(關鍵核心技術類) |
3D顯示關鍵共性技術與架構(關鍵核心技術類) |
|
氫能技術(共18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7.95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氫能綠色制取與規模轉存體系 |
光伏/風電等波動性電源電解制氫材料和過程基礎(基礎 |
低成本質子交換膜(PEM)水電解制氫電堆關鍵材料制 備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
|
高效大功率堿水電解槽關鍵技術開發與裝備研制(共性 |
|
電解制氫加 CO2制甲醇工程技術及中試裝備開發(共性 |
|
電解制氫—低溫低壓合成氨關鍵技術及應用(共性關鍵 |
|
十萬噸級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合成氨示范工程(示范 |
|
氫能安全存儲與快速輸配體系 |
高密度儲氫材料及其可逆吸/放氫技術(基礎前沿技術, |
氫氣液化裝置氫膨脹機研制(共性關鍵技術) |
|
車載復合材料儲氫氣瓶服役檢測監測與診斷評估技術 |
|
氣氫與液氫容器及管件泄漏、燃燒與爆炸行為分析和材 |
|
搭載瓶裝氫氣燃料電池汽車轉運與集中存放技術與規范 |
|
氫能便捷改質與高效動力系統 |
跨溫區新型全氟質子膜研究(基礎前沿技術) |
低成本長壽命堿性膜燃料電池電堆研制(基礎前沿技術) |
|
電站用高效長壽命膜電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
|
管式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單元及電堆關鍵技術(共 |
|
“揭榜掛帥”榜單(1個任務,共擬安排國撥經費不超過 5500萬元) |
高精度電堆組裝及成套批量制造裝備技術 |
儲能與智能電網(共20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6.67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中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 |
吉瓦時級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
兆瓦時級本質安全固態鋰離子儲能電池技術(共性關鍵 |
|
金屬硫基儲能電池(基礎前沿技術,含青年科學家課題) |
|
短時高頻儲能技術 |
低成本混合型超級電容器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
基礎支撐技術 |
新型環保絕緣氣體研發與應用(基礎前沿技術) |
干式直流電容器用電介質薄膜材料(共性關鍵技術) |
|
高壓大功率可關斷器件驅動芯片關鍵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
|
高壓電力裝備多物理場計算軟件(共性關鍵技術) |
|
儲能電池加速老化分析和壽命預測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
|
儲能鋰離子電池智能傳感技術(共性關鍵技術) |
|
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全壽命周期應用安全技術(共性關 |
|
“揭榜掛帥”榜單(1個任務,共擬安排國撥經費不超過3300萬元) |
換流變壓器有載調壓分接開關技術及裝備 |
新能源汽車(共18項,擬安排國撥經費概算8.6億元) |
|
重點任務 |
材料化學相關項目 |
能源動力 |
全固態金屬鋰電池技術(基礎前沿技術,含青年科學家項目) |
車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基礎前沿技術) |
|
高密度大容量氣氫車載儲供系統設計及關鍵部件研制 (共性關鍵技術) |
|
電驅系統 |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電驅動系統技術(基礎前沿技術) |
支撐技術 |
車載儲能系統安全評估技術與裝備(共性關鍵技術) |
“揭榜掛帥”榜單(1個任務,共擬安排國撥經費不超過6000 萬元) |
高安全、全氣候動力電池系統技術 |
(注:表中納米前沿、物態調控、催化科學、工程科學與綜合交叉和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項目數及經費均不包含青年科學家項目)
指南編制專家名單
“納米前沿”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 |
1 |
許寧生 |
復旦大學 |
教授 |
2 |
趙宇亮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研究員 |
3 |
高鴻鈞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4 |
徐紅星 |
武漢大學 |
教 授 |
5 |
劉 明 |
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 |
研究員 |
6 |
黃 如 |
北京大學 |
教 授 |
7 |
趙進才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 |
研究員 |
8 |
譚蔚泓 |
湖南大學 |
教 授 |
9 |
羅 毅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教 授 |
10 |
盧 磊 |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 |
研究員 |
11 |
顧 寧 |
東南大學 |
教 授 |
12 |
陸延青 |
南京大學 |
教 授 |
13 |
錢志勇 |
四川大學 |
教 授 |
“物態調控”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 |
1 |
李樹深 |
中科院 |
研究員 |
2 |
謝心澄 |
北京大學 |
教 授 |
3 |
段文暉 |
清華大學 |
教 授 |
4 |
龔新高 |
復旦大學 |
教 授 |
5 |
陸 衛 |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6 |
王玉鵬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7 |
許京軍 |
南開大學 |
教 授 |
8 |
詹明生 |
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
研究員 |
9 |
馬琰銘 |
吉林大學 |
教 授 |
10 |
封東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教 授 |
11 |
王慧田 |
南京大學 |
教 授 |
12 |
許祝安 |
浙江大學 |
教 授 |
13 |
易 俗 |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催化科學”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 |
1 |
包信和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教 授 |
2 |
張 希 |
吉林大學 |
教 授 |
3 |
丁奎嶺 |
上海交通大學 |
教 授 |
4 |
趙東元 |
復旦大學 |
教 授 |
5 |
韓布興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 |
研究員 |
6 |
李 燦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研究員 |
7 |
嚴純華 |
蘭州大學 |
教授 |
? 8 |
謝在庫 |
中國石化科技委 |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9 |
唐 勇 |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研究員 |
10 |
鞏金龍 |
天津大學 |
教 授 |
11 |
李 雋 |
清華大學 |
教 授 |
12 |
游勁松 |
四川大學 |
教 授 |
13 |
曹 榮 |
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研究員 |
“工程科學與綜合交叉”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 |
1 |
林忠欽 |
上海交通大學 |
教 授 |
2 |
楊華勇 |
浙江大學 |
教 授 |
3 |
羅喜勝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教 授 |
4 |
王 赤 |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研究員 |
5 |
竇賢康 |
武漢大學 |
教 授 |
6 |
張榮橋 |
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
研究員 |
7 |
孫凝暉 |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研究員 |
8 |
廖湘科 |
國防科技大學 |
研究員 |
9 |
張 平 |
北京郵電大學 |
教 授 |
10 |
郭烈錦 |
西安交通大學 |
教 授 |
11 |
金紅光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 |
研究員 |
12 |
吳伯榮 |
北京理工大學 |
教 授 |
13 |
李家彪 |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員 |
14 |
張 偲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員 |
15 |
許瑞明 |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16 |
鄭海榮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
研究員 |
17 |
周緒紅 |
重慶大學 |
教 授 |
18 |
翟婉明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 授 |
19 |
繆昌文 |
東南大學 |
教 授 |
20 |
方 忠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21 |
張清杰 |
武漢理工大學 |
教 授 |
22 |
謝建新 |
北京科技大學 |
教 授 |
“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 |
1 |
龔旗煌 |
北京大學 |
院 士 |
2 |
趙政國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院 士 |
3 |
馬余剛 |
復旦大學 |
院 士 |
4 |
李 亮 |
華中科技大學 |
教 授 |
5 |
孫冬柏 |
中山大學 |
教 授 |
6 |
陳 剛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7 |
邰仁忠 |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研究員 |
8 |
匡光力 |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研究員 |
9 |
呂 力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10 |
程建平 |
北京師范大學 |
教 授 |
11 |
常 進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
研究員 |
“信息光子技術”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和榜單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職務 |
1 |
余少華 |
中國工程院 |
院士 |
2 |
李 明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研究員 |
3 |
趙 佳 |
山東大學 |
教授 |
4 |
張新亮 |
華中科技大學 |
教授 |
5 |
楊建義 |
浙江大學 |
教授 |
6 |
申德振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7 |
陶建華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研究員 |
8 |
閆連山 |
西南交通大學 |
教授 |
9 |
蔡 艷 |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研究員 |
“氫能技術”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和榜單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職務 |
1 |
明平文 |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
教授 |
2 |
柴茂榮 |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教授 |
3 |
孫大林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 |
教授/系主任 |
4 |
朱 敏 |
華南理工大學 |
教授/副校長 |
5 |
史翊翔 |
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 |
教授 |
6 |
屈治國 |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教授 |
7 |
鄧占峰 |
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 |
教授級高工 |
8 |
王 博 |
北京理工大學 |
教授/副校長 |
9 |
肖 宇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10 |
崔光磊 |
中科學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山東能源研究院 |
研究員 |
11 |
陳文淼 |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員級高工/副總裁 |
12 |
李 翔 |
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
正高級工程師/室主任 |
13 |
唐浩林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研究員 |
14 |
崔天宇 |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教授級高工 |
“儲能與智能電網”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和榜單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職務 |
1 |
李 泓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2 |
畢天姝 |
華北電力大學 |
教授/副校長 |
3 |
張 強 |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 |
教授 |
4 |
尹韶文 |
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5 |
梁成都 |
浙江大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
教授 |
6 |
安仲勛 |
上海奧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高級工程師/副總經理 |
7 |
王成山 |
天津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
教授/院長 |
8 |
傅明利 |
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 |
教授級高工 |
9 |
伊 洋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10 |
龐 輝 |
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 |
教授級高工 |
11 |
于德翔 |
青島特銳德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
正高級工程師/董事長 |
12 |
文勁宇 |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教授/院長 |
13 |
裴 瑋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
研究員/電網研究部副主任 |
14 |
楊旭升 |
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
教授級高工 |
15 |
張江濤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
研究員/副所長 |
16 |
呂運強 |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科技部 |
教授級高工/主任 |
17 |
陳海生 |
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 |
研究員/副局長 |
“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和榜單編制專家組 |
|||
序號 |
姓名 |
工作單位 |
職稱職務 |
1 |
張進華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
正高級工程師 |
2 |
李克強 |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 |
教授 |
3 |
李開國 |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教授級高工 |
4 |
李光耀 |
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 |
教授 |
5 |
余卓平 |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
教授 |
6 |
溫旭輝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
研究員 |
7 |
王震坡 |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 |
教授 |
8 |
吳志新 |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教授級高工 |
9 |
黃學杰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研究員 |
10 |
肖成偉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研究員級高工 |
11 |
貢 俊 |
上海汽車電驅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研究員級高工 |
12 |
楊冬生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教授級高工 |
13 |
原誠寅 |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 |
教授級高工 |
文章來源: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
https://service.most.gov.cn/kjjh_tztg_all/20210510/4272.html
https://service.most.gov.cn/kjjh_tztg_all/20210511/4281.html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