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大王鉆開&吉大于吉紅Nature:突破萊頓弗羅斯特效應對傳熱的限制


【引言】

從鋼鐵和航空航天工業到核電站,日常生活和工業環境都需要有效地冷卻熱表面。噴霧和射流冷卻等技術因其簡單、除熱能力和低用水量相結合而被廣泛采用。然而,這些技術在非常熱的固體上受到了廣泛的限制。當溫度超過所謂的萊頓弗羅斯特點(LFP)時,固體和液體之間會形成連續的蒸汽層,從而產生熱阻并突然降低傳熱,熱冷卻能力可以通過基板上水滴的壽命來表征。在萊頓弗羅斯特狀態下,該時間通常為10到100秒,需要減少到小于1秒(非均質沸騰狀態)以保持有效的熱傳遞,這在固體非常熱時是一個挑戰。因此,當基板溫度介于水的沸點和LFP之間時,通常會觀察到不一樣的狀態,這表明向上移動LFP應該是保持熱傳遞的首選途徑。增強LFP的傳統方法依賴于使用紋理(例如微柱或多孔結構),這有利于固液接觸和有效的相變。基于這種策略,LFP可以從其典型值200℃提高到 450℃。同時,該結構通常是導熱的,以盡量減少熱阻,而LFP的限制源于高溫下大量產生的蒸汽,最終屏蔽了底層紋理,防止液體傳播并損害熱交換。最近,研究表明,在硅柱陣列上設計具有高導熱性(約30 W m-1??K-1)和一維納米孔的剛性膜可將LFP提高到約570℃。盡管這種設計巧妙地將蒸汽疏散與固液接觸分離,但水滴的蒸發時間通常保持在10秒的范圍內,這不允許在很寬的范圍內實現高傳熱性能溫度范圍。

今日,香港城市大學王鉆開教授,吉林大學于吉紅教授和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David Quéré教授共同通訊作者)設計和構建了一種熱裝甲(STA)結構,可將萊頓弗羅斯特點(LFP)提高到1150℃,即比以前達到的溫度高出600℃,且仍保持熱傳遞。其中,設計包括用作熱橋的鋼柱、用于吸走和散布液體的嵌入式絕緣膜和用于疏散蒸汽的U形通道。具有對比熱特性和幾何特性的材料共存,協同地將通常均勻的溫度轉化為非均勻的溫度,在所有溫度下產生橫向吸芯材料的性質和增強的熱冷卻。此外,結構化熱裝甲僅受其熔點的限制,而不受設計的限制。該材料可以制成柔性器件,可以附著在多種結構的表面,使其同樣具有高效液冷的能力。本文的策略實現了在超高固體溫度下有效的水冷卻,解決了超高溫度下設備的散熱問題。相關研究成果以“Inhibiting the Leidenfrost effect above 1,000?°C for sustained thermal cooling”為題發表在Nature上。

【圖文導讀】

圖一、STA設計

圖二、STA材料的性能

圖三、測試STA的限制

具有彎曲和柔性的STA

文獻鏈接:“Inhibiting the Leidenfrost effect above 1,000?°C for sustained thermal cooling(Nature,202110.1038/s41586-021-04307-3)

本文由材料人CYM編譯供稿。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人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