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Nanotech. 無需外場輔助 在反鐵磁/鐵磁/氧化物中實現磁矩翻轉
【引言】
對于存儲器,想必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我們電腦的硬盤就是一種存儲器。機械硬盤的盤片一般由磁性薄膜制成,其磁性層磁矩的不同指向即代表不同狀態,存儲0或者1。研究者們為了提升磁性存儲的性能,主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首先是提高存儲密度,即單位面積上的存儲單元數目,在這點上磁矩垂直排列的磁性薄膜更具優勢;另一方面,即通過電學方法(電流或電場)實現磁矩翻轉,從而實現0與1之間的轉換。傳統方式多通過電流產生磁場來翻轉磁矩,比如機械硬盤的寫頭。這種方式易對周圍的存儲單元造成干擾,且十分不利于存儲單元的小型化。來自韓國科學技術學院(KAIST)Byong-Guk Park研究組,韓國大學Kyung-Jin Lee的研究組,以及他們在本國和美國的合作者,通過全電學方法實現了磁矩垂直排列的鐵磁層的磁矩翻轉,為將來磁性存儲器的小型化和高存儲密度帶來了更多可操作性。
【成果簡介】
物質的磁性來源于原子的磁性,而原子磁性主要來源于電子的自旋磁矩和軌道磁矩。電子的自旋和軌道也并非相互獨立,其相互作用稱為“自旋-軌道耦合”,由它產生的自旋軌道矩(spin-orbit torque, SOT),可以改變鐵磁層中電子自旋的取向,從而在宏觀上實現磁矩翻轉。在反鐵磁/鐵磁/氧化物結構中,反鐵磁層不僅能提供SOT,還能提供一個交換偏置場,使不借助外加磁場的磁矩操控成為可能。
反鐵磁材料作為釘扎層在可產生隧穿磁電阻(TMR)的磁性隧道結中早有應用,但其作為自旋電子學中的主要研究對象,還是近幾年的事。與鐵磁體磁矩傾向于朝一個方向排列不同,反鐵磁體具有兩套子格點,每套格點上的磁矩傾向于同一個方向排列,而兩套格點的方向相反,宏觀上相互抵消,從而使總磁矩為零,不會對周圍其間產生擾動。但同時,因其總磁矩為零,又有著較強的磁晶各向異性,一直很難有鐵磁體那樣廣泛的應用。
近年有報道反鐵磁材料中可產生自旋流。而本文的研究者用反鐵磁層替代重金屬/鐵磁/氧化物結構中的重金屬層,作為SOT的來源。而SOT可以翻轉垂直磁矩。而且,做這樣的替換好處有二:其一是反鐵磁層提供的交換偏置場可替代外磁場,輔助磁矩翻轉,有助于器件的集成及小型化;其二是通過該實驗可以更好的理解反鐵磁產生SOT的物理機制及反鐵磁相關的物理現象。
【圖文簡介】
圖1 鐵磁/反鐵磁結構中磁矩翻轉原理、測量布置
左邊展示了翻轉機理,電流通過反鐵磁層,在鐵磁/反鐵磁界面產生SOT,借助反鐵磁提供的交換偏置場BEB的輔助,實現鐵磁層的磁矩翻轉。
右邊展示了樣品結構及測量布置,x方向通電流,y方向測電壓,所測到的電壓即霍爾電壓。
圖2 ?反鐵磁層的存在與否對翻轉行為的影響
反鐵磁層IrMn的插入,使原本Ta/CoFeB/MgO的翻轉行為改變方向。原本逐漸增加的正電流使霍爾電阻RH由負變正,插入反鐵磁層后,正電流使霍爾電阻由正變負。這說明反鐵磁層提供了一個與外加場Bx相反的有效場,這個有效場大概有-5 Oe。
然而這些翻轉行為都有外磁場輔助。沒有外磁場,即Bx=0時,翻轉行為并不完全。這是因為由反鐵磁層提供的交換偏置場不足以使翻轉充分,需要將樣品在更高磁場下退火。
注:這里用霍爾電阻RH表征磁矩狀態,在鐵磁中,RH正比于單位體積的磁矩。
圖3 ?加入第二層鐵磁層實現零磁場翻轉
高場退火對薄膜界面影響較大,本文采用在反鐵層下面另加一層鐵磁層的方法,實現有效場的增強,從而達到零外場下完全電學翻轉的目的。
這種處理方法需要在實驗一開始加一個較大的外場,將底層CoFeB的自發磁化狀態調整至沿反鐵磁交換偏置場方向。
圖3b中展現的翻轉行為與圖2中有外場輔助的翻轉行為類似,正電流使磁矩由正變負。
在工作時,無須外磁場的輔助,可實現多次翻轉。圖3d即用脈沖電流實現磁矩的多次翻轉。
材料牛小結:原有的重金屬/鐵磁/氧化物外加場輔助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電學操控磁矩翻轉,而本文通過引入反鐵磁層,提供有效場及自旋軌道矩,又引入第二個鐵磁層增強有效場,實現了無外磁場輔助的電學操控的磁矩翻轉。這種翻轉行為可重復多次,具有應用價值。同時,該成果不僅在器件設計和應用方面帶來新的可能性,也對反鐵磁中自旋轉移矩的相關理論進行了佐證或犁清,為后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和實驗參考。
文獻鏈接:Field-free switching of perpendicular magnetization through spin–orbit torque in antiferromagnet/ferromagnet/oxide structures ?( Nat. Nanotech., ?2016, DOI: 10.1038/nnano.2016.109)
感謝編輯部王宇提供素材!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