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技術中,LCD,OLED,IPS,TFT,SLCD,AMOLED,ULED都是什么?
首先LCD跟OLED是兩個大類,LCD依靠LED/CCFL背光源發光,而OLED則是主動發光。你也可以形象理解為OLED屏幕每個像素點都是一個小燈泡,而LCD則是百葉窗后面放幾個大燈泡。這點上來說,可以很容易發現OLED在厚度以及對比度方面有先天優勢。
根據「百葉窗」也就是液晶分子的偏轉方式,LCD主流是TN IPS VA,其中從原理上來說,TN響應快但是色彩,對比度跟可視角度都非常差,例子就是主流低端筆電的屏幕。ips(包括類似的ffs跟pls)可視角度廣但是透光率低,響應速度也不快。而VA屏幕可視角度介于上面二者之間,因為液晶分子垂直偏轉在對比度上有很大優勢。夏普/友達/三星/奇美的高世代面板線都是VA/CPA。這個正好跟手機平板情況相反。但是在手機上又有不同,手機現在的TFT屏幕實際上都是指VA屏幕,比如索尼Xperia Z這樣的。但是VA用在手機上因為各方面原因顯然沒有什么優勢。現在所有的手機屏都需要TFT驅動,廣義來說所有的手機屏幕都是TFT屏。 我們為什么之前要有tft屏幕的說法?因為早期的液晶屏是TN屏幕(這個跟現在的TN意義不同,代表無源驅動)
而TFT帶來的是有源驅動,大幅度提升了顯示器的顯示效果。所以呢,當時tft是個高貴的東西,廠家也喜歡標注,無源驅動的液晶屏,就是你電子計算器那些的。現在廠家更喜歡用面板類型來標注了,比如IPS/VA等,tft幾乎成了爛屏的代名詞。這個現實其實是很諷刺的,因為tft跟你面板類型根本無關。TFT所采用的材料跟結構決定了其電子遷移率以及開口率(你可以理解為百葉窗的透光性能),性能從低到高分別是a-si igzo ltps/cgs,現在一般超過200ppi的屏幕最好就不要用asi tft,要不然透光率太低,需要加大LED背光功率造成更多耗電發熱,ipad3之流就是例子。SLCD在電視面板領域指的是索尼三星曾經合資的8.5代VA面板線,生產的面板是有名的PSA SPVA,也可以指拼接屏。而在手機上則是HTC的營銷名詞,索尼(JDI)/LGD/Sharp供應的IPS/FFS/AHIPS都被HTC統一稱為SLCD。其實最早的時候是用來應對三星停止供應G7的AMOLED屏而向索尼采購高色域FFS屏。OLED根據是否用TFT進行驅動分為AMOLED跟PMOLED,PMOLED就是于OPPO X1那種單色顯示上的OLED。
至于ULED,則是海信公司的營銷名詞,利用了量子點技術擴大色域,跟索尼公司的Triluminos其實是一回事。但是本質上仍然是Led背光的LCD。順帶說一下,按理來說現在除了索尼實驗室內的CLED機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LED電視或者顯示器。因為要較真的話,LED電視就是應該把LED燈管做到像像素那么小,最后就是跟OLED屏幕一樣的東西,只不過是燈管無機。這個概念是最早三星用來宣傳自己電視的,因為當時主流LCD電視用的是CCFL背光源,而用LED作為背光源可提高對比亮度,降低厚度,但是三星這種宣傳讓大家錯以為電視的顯示本質發生變化。你現在去家電賣場的話,所謂LED電視就是用LED背光,LCD則是CCFL。
本文轉自知乎作者小懶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46864/answer/82820720
材料牛deer編輯整理。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