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報告丨斯坦福大學崔屹教授SCI發文數據分析
一、 崔屹教授簡介
圖1 崔屹教授
崔屹教授,1998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1998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查爾斯?理博(Charles M. Lieber)教授。2002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作為博士后研究員與保羅?阿里維薩托教授(Paul Alivisatos)共同工作。2005年,加入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于2010年擢升為副教授并獲得終身教職。他是《納米學報》(《Nano Letters》)副主任編輯,同時也是由美國能源部投資支持的灣區光伏聯盟的聯合主任。先后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300余篇(據課題組網站數據,截至發稿時為382篇)。2017年榮獲Blavatnik青年科學大獎。作為一名年僅41歲的斯坦福教授,崔屹已經培養近60位博士和博士后,在世界范圍培養了40多位教授。崔屹教授還是一位創業家。9年前,他創辦了第一家公司安普瑞斯(Amprius),生產硅負極高能鋰電池;2015年,他和諾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共同創辦了4CAir公司,生產霧霾過濾產品。
圖2 崔屹教授課題組
科研、育人、創業,崔屹身上有著多種交叉的角色。單就科研研究領域來說,課題組著眼的研究方向也是多學科交叉多方向并進的。課題組主頁http://web.stanford.edu/group/cui_group/index.htm
二、 研究領域
崔屹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 :
圖3 研究領域
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并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科研的重要特點!
三、 發表論文統計
根據Web of Science以及崔屹教授課題組官方數據,小編針對全部382篇文獻(包含有兩本2003年出版的英文著作和2007年發表的一篇國際會議論文)一一進行了分類整理。
在得到數據分析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崔屹教授的求學和工作經歷。1998-2003年博士就讀于哈佛大學,師從查爾斯?理博(Charles M. Lieber)教授,他的研究課題為納米技術,包括合成半導體納米線和納米傳感器的應用。2002-2005年,作為博士后研究員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保羅?阿里維薩托教授(Paul Alivisatos)共同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子和裝配使用交替納米晶。2005年至今,他就職于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他的研究方向也全面開花!這一發展過程也體現在下列的“發文數量-年份”及“發文數量-研究方向”柱狀圖中。
1、不同年份發文數量
圖4 不同年份發文數量
結合崔屹教授的經歷,從圖中可以看出,在Phd生涯的第二年,崔屹教授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2001年更是發表了6篇文章(包括4篇Science,1篇Nature)!進入斯坦福后,論文數量開始大幅增長,近年來更是以平均每年40篇的數量持續產出!依據Web of Science的數據,其中共有85篇ESI高被引論文,總被引頻次更是達到了54627次!單篇被引頻次過千的文章有11篇!
2、研究方向與發文數量
博士期間,在Liber教授的指導下,崔屹教授的發文以硅納米線的制備與應用為主要方向;博后期間,在Dr.Paul的課題組工作,發文方向主要是交替納米晶的電子集成應用;加入斯坦福開始獨立研究后,方向漸漸從原來的納米線的制備拓展開來。2009年前后,崔屹教授課題組開始在能源存儲(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超級電容器、燃料電池、MOF),拓補絕緣體,太陽能電池等方向發力;2010年又開始在納米材料的環保應用方向(水的消毒過濾)發文,并于2015年在納米相關期刊上開始發表納米材料在過濾PM2.5方面的應用;同時,他的課題組也涉及研究了二維材料(石墨烯、MoS2等的制備與表征),原位表征技術的應用(原位TEM等)。前不久,崔屹老師又發表了有關冷凍電鏡在電極材料表征方面的文獻(緊跟諾獎熱點)。
圖5 不同研究方向發文數量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崔屹教授及其課題組始終在緊跟科學發展的最前沿,保持著對最新穎最有前景的科研方向的敏銳判斷,不斷開拓課題組研究方向!但是每個不同的方向卻又有著共同的核心,那就是——納米科技!這種“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科研精神令人敬佩!
3、發文期刊與數量
從官網及下圖的數據可以看出:作為Nano Letters的副主編,崔屹教授及其課題組在該期刊上自2003年開始發表了96篇文章(占總數的近1/4),是各個期刊中占比最大的,這體現了崔屹教授課題組與該期刊的友好合作關系,可以說一本期刊的良好長久發展是離不開少數幾個學術大牛支持的;另外,對比Nature和Science兩大陣營可以看出,崔教授更偏好于向Nature(尤其是Nature Communications)投遞文章,其實這也與兩大期刊的發展趨勢相吻合,Nature及其子刊的發展勢頭明顯優于Science及其子刊,這是不爭的事實,可見在投遞文章時,實現結合期刊自身的發展來選擇投遞的目標期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瀏覽完全部382篇文獻信息后,還可以發現,崔教授課題組會根據特定的研究方向基本固定地向幾個期刊投遞文章,這當然是一項常識,卻也是非常寶貴的一條結論。
圖6 不同期刊發文數
投稿期刊多種多樣,這也反過來表明了研究方向的多樣性;發表期刊水平高,體現了課題組研究的高水準高價值!
四、 總結
崔屹教授及其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多種多樣,但都時刻保持著相關領域的最前沿!研究內容多領域交叉,但都產出著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且研究成果會及時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出來,且發表文章的數量和水準都是絕對的優秀!另外,崔屹教授本人也熱衷于參加各類相關學術活動和學術會議,擔任了國內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積極與各領域同行同事交流經驗、熱心學習。他是華人科學家中的佼佼者,更是華人科學界的驕傲,他的成功與成就值得尊敬和學習!
五、 拓展閱讀與補充
以下,小編依照Web of Science中的引用數據,從近年來崔屹老師及其課題組的ESI高被引文獻中選取了6篇文獻,推薦給大家品讀。
次序 |
題??? 目 |
期?? 刊 |
年份 |
被引頻次 |
1 |
Nanowire nanosensors for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pecies |
Science |
2001 |
4282 |
2 |
Functional nanoscale electronic devices assembled using silicon nanowire building blocks |
Science |
2001 |
2612 |
3 |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Beyond Graphene |
ACS Nano |
2013 |
1438 |
4 |
Mn3O4-Graphene Hybrid as a High-Capacity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JACS |
2010 |
1256 |
5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2012 |
1021 |
|
6 |
Scalable Coating and Properties of Transparent, Flexible, Silver Nanowire Electrodes |
ACS Nano |
2010 |
1004 |
另外,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崔屹教授,可以參見以下為大家附上的一些采訪視頻與報道:
1、 中國科大硅谷校友峰會|崔屹(9312):硅負極鋰電池快速產業化
2、 材料牛:Science報道了一篇關于崔屹與鋰離子電池的新聞
4、 清華管理評論公眾號:那些指引向成功的力量——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曾祥天提供,材料牛編輯。
材料人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RDD-2011-CHERISH,任丹丹,我們會邀請各位老師加入專家群。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