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尖華人材料科學家前六位五人出自同一所內地高校,有三位還是同班同學!


之前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根據論文影響因子及引用率發布了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位材料科學學家榜單,比較搶眼的是出現了大批中國人的名字,尤其是前6位全部是華人,除了排名第3的黃暄益教授高中畢業就去美國讀博外,其余五人全部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且這里還有個小八卦,排名第2的殷亞東教授、排名第5的孫玉剛教授以及第20的段鑲鋒教授是全部來自中科大是9212班,也就是同班同學!中科大作為培養頂尖人才的機構,這些年為全世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位成果!

TOP1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

教研經歷:

1988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7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后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志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2007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100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同時入選了10年中最優秀的100名材料科學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2015年9月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2001年6月,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Science報道說,在只及人類頭發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納米激光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于未來的光子計算機。這種激光器不僅能發射紫外激光,經過調整后還能發射從藍色到深紫外的激光。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取向附生的標準技術,用純氧化鋅晶體制造了這種激光器。他們先是“培養”納米導線,即在金層上形成直徑為20nm~150nm,長度為10000nm的純氧化鋅導線。然后,當研究人員在溫室下用另一種激光將納米導線中的純氧化鋅晶體激活時,純氧化鋅晶體會發射波長只有17nm的激光。這種納米激光器最終有可能被用于鑒別化學物質,提高計算機磁盤和光子計算機的信息存儲量。

?2002年2月,楊培東領導的小組在美國Nano Letters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已成功地找到一種制造“多層結構”納米線的方法,能夠使硅和鍺這兩種不同的材料交織組成單根納米線。這些線的尺度在納米水平,最細的達到20納米。

?2003年4月,英國Nature雜志刊登了楊培東研究組發表的單晶體氮化鎵納米管論文,這種納米管耐久、性質一致,有優良的光電性能。

?2005年6月,楊培東及其合作伙伴Majumdar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液體納米晶體管

?2014年4月17日,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

?2016年,在Science雜志發表論文報告了一種將非光合作用的細菌改造成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系統。

文章推薦:

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從1997年至2007年的論文引用次數看,楊培東論文平均被引次數超過150次,是僅居其次的科學家的兩倍,在全球材料科學家中列第一。

?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Science,2001,DOI: 10.1126/science.1060367)

?Single crystal gallium nitride nanotubes(Nature,2003,DOI:10.1038/nature01551)

?Self-photosensitization of Nonphotosynthetic Bacteria for Solar-to-chemical Production(Science,2016,DOI:10.1126/science.aad3317)

TOP2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殷亞東教授

教研經歷:

1992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212班(即92級應用化學系)學習。002年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為夏幼南教授),之后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勞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工作(導師為A. Paul Alivisatos院士)。殷亞東教授在新型納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在光子晶體印刷術等領域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這些領域產生了少有的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殷教授發表論文近兩百篇,其中60余篇發表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JAC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刊物上。SCI引用23330次,H-index為65(2014年6月18日數據)。共取得美國專利十多項,主持科研項目多項。

文章推薦:

?Colloidal nanocrystal synthesis and 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Nature,2004,DOI:10.1038/nature04165)

?Direct Assembly of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to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s(Nano Letter,2011,DOI:10.1021/nl201820r)

?Magnetic Tuning of Plasmonic Excitation of Gold Nanorods(JACS,2013,DOI:10.1021/ja408289b)

TOP4 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教授夏幼南

教研經歷:

1982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1986年獲得郭沫若獎學金,1987年獲學士學位,1987-1990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赴美留學,1993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無機化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博士學位,師從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1997年獲德雷福新教授獎(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1999年獲美國化學會拉梅爾獎(Victor K. LaMer Award),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Overse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3年,因其在納米晶體合成及應用方面的卓越貢獻,榮獲美國化學會材料化學獎(ACS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夏幼南是該獎設立以來第一位華人獲獎者。2013年, 因其在納米晶體方面的卓越貢獻, 榮獲美國材料學會(MRS)弗雷德·卡弗里(Fred Kavli)納米科學杰出講座獎。

主要成就:

自從1997年在美國化學界展開獨立科研探索以來,夏幼南充分利用交叉學科的機會,大膽而又創新地融匯化學基礎研究于新型納米材料的探索中。他的研究團隊率先嘗試著通過理解和控制納米結構的形成過程而巧妙地設計各種不同形貌規格的納米材料。他們的長遠目標是逐步完善納米材料“設計規則”,建立大規模生產納米材料的科學平臺,從而將“納米技術”造福于電子、光子、催化、信息儲存和生物工程、癌癥診斷與治療等各個領域。夏幼南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等刊物上發表論文總計620余篇,(論文總引用次數達到82,794次,H-因子為157?)。
?
文章推薦:
?
?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Science,2002,DOI:10.1126/science.1077229)
?
?Pd-Pt Bimetallic Nanodendrites with High Activity for Oxygen Reduction(Science,2009,DOI:10.1126/science.1170377)
?
TOP5 美國阿爾貢國家實驗室孫玉剛
?
教研經歷:
?
1992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6年、2001年分別在中國科技大學獲得學士與博士學位,2006年開始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NL)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從事獨立研究工作,目前是終身研究員,納米材料合成實驗室負責人。
?
主要成就:
?
多年從事新型納米金屬材料的構筑以及應用研究,近年來在貴金屬納米顆粒的規格化制備、空心殼納米金屬的結構形成與演化、柔性可伸展納米電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氫氣傳感器的研制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創新性科研成果。已在權威國際刊物如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Adv. Mater.、Nano Letters、JACS等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論文40篇。這些論文中影響因子大于6的有35篇,共被國際同行他引7000多次。2008年度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PECASE)獲得者。
?
文章推薦:
?
?Quantitative 3D evolution of colloidal nanoparticle oxidation in solution(Science,2017, DOI: 10.1126/science.aaf6792)
?
?
?
TOP6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吳屹影
教研經歷及成就:
?
199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2002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博士學位,隨后在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生物化學系做博士后研究,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化學系終身職教授。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染料敏化電池和低維納米材料等的合成與設計工作,研究成果頗豐,是國際知名的年輕學者。其論文H因子為31,文章總引用次數達12800多次,篇均引用率達270多次。2008年榮獲Cottrell Scholar Award,2010年榮獲NSF CAREER Award。
?
文章推薦:
?
? Direct Observation of Vapor?Liquid?Solid Nanowire Growth(JACS,2001,DOI:10.1021/ja0059084)
?
TOP2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段鑲鋒
?
教研經歷:
?
1997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9和2002年分別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湖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
?
主要成就:
?
段鑲鋒教授先后主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基金等多項重要課題,已發表130多篇論文,包括Nature 4篇、Science 3篇、Nature系列子刊>16篇,引用逾25000余次。1996年,獲郭沫若獎學金。1999年和2000年兩度獲得“MRS全美杰出研究生獎”。2001年,獲得“全美發明家競賽大獎”。2001年,與另一位科大學子黃昱合作完成的納米成果被Science評為01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并名列榜首。2003年,被美國Technology Review評為當年的“世界百位杰出青年發明家”之一。2013年8月,被授予2013年貝爾比獎章。
?
文章推薦:
?
? 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Nature,2018,DOI:10.1038/nature25774)
?

本文由材料人學術組Allen供稿,材料牛整理編輯。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大家庭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RDD-2011-CHERISH,任丹丹,我們會邀請各位老師加入專家群。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