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報告丨五年內國內常發Nature、Science的團隊,要保研考研做博后的你一定要知道


Nature和Science作為當今全球最具權威的學術期刊,在科學界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現在就讓小編來盤點一下過去五年內材料領域國內常發Nature、Science的團隊,一睹大師們的風采。

Nature、Science發文情況

本次調查報告以Web of Science為檢索工具,在2014年到2018年,中國高校參與及合作研究共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101篇材料類文章。盡管總數量令人可喜,但是其中獨立研究的工作卻僅有6篇,這說明我們國家的獨立科研水平能力還有待提高。

Nature、Science發文量前10的機構

以下排名所涉及的文章數量為機構獨立研究和參與合作論文的總量,其中,上海科技大學的六篇文章均為參與合作論文。

次序

機構名稱

發表文章數量

1

中科院

18

2

清華大學

6

3

北京大學

6

4

上海科技大學

6

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4

6

廈門大學

4

7

浙江大學

4

8

南京大學

4

9

天津大學

4

10

湖南大學

3

表中給出了在NS發文前10的大學排名。毫無疑問中科院排名居首高達18篇,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緊隨其后。令人比較詫異的是上海科技大學,發文數量也達到6篇。這并不是小編調研的失誤。而是確有其事,上海科技大學與海外學者合作較多,所以掛名了6篇NS并不為奇。

常在Nature、Science上發文的團隊

1. 中科院金屬所盧柯

盧柯院士作為作為一名杰出的材料科學家,他的成長史充滿了傳奇的色彩。16歲上大學,28歲成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36歲被任命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志創刊以來第一位擔任評審編輯的中國科學家。

盧柯團隊的研究方向包括金屬電化學愈合、摩擦磨損、梯度納米結構材料和納米層片結構材料。在這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不僅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過十幾篇文章,而且這些論文的引用量也是大得驚人。

過去五年中,盧柯團隊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發表了三篇文章。

文獻鏈接

1.?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 of nanograined metals below a critical grain size

(Science, 2018, DOI: 10. 1126/science.aar6941)

2.?Grain boundary stability governs hardening and softening in extremely fine nanograined metals

(Science, 2017, DOI: 10. 1126/science.aa15166)

3.?Making strong nanomaterials ductile with gradients

(Science, 2014, DOI: 10. 1126/science.1255940)

課題組主頁:http://lu.imr.ac.cn/page/index.aspx

2. 廈門大學鄭南峰

鄭南峰,1998年本科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2005年從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化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2005-2007年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到廈門大學任特聘教授,2009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同年受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6月獲“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

鄭南峰團隊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表面化學,涉及多功能納米顆粒,晶化的納米孔材料和基于納米顆粒的催化劑等新型功能材料。從表面配位化學的角度,在分子層面上研究復雜的固體材料表界面化學過程,揭示納米效應的本質。

過去五年中,鄭南峰團隊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發表了兩篇文章。

文獻鏈接

1.?Photochemical route for synthesizing atomically dispersed palladium catalysts

(Science, 2016, DOI: 10. 1126/science.aaf5251)

2.?Interfacial Effects in Iron-Nickel Hydroxide–Platinum Nanoparticles Enhance Catalytic Oxidation

(Science, 2014, DOI: 10. 1126/science. 1252553)

課題組主頁:http://121.192.177.81:90/nfzheng/

3. 北京大學馬丁

馬丁,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研究員。200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4年獲得北京大學王選青年學者獎,同年,應邀擔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編;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馬丁團隊主要從事合成氣轉化、水活化、烴類選擇轉化和催化原位表征技術等方面等方面的研究,在費托合成、雙金屬催化體系、催化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過去五年中,馬丁團隊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發表了兩篇文章。

文獻鏈接

1.?Low-temperature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water and methanol using Pt/α-MoC catalysts

(Nature, 2017, DOI: 10. 1038/nature21672)

2.?Atomic-layered Au clusters on α-MoC as catalysts for the low-temperature water-gas shift reaction

(Science, 2017, DOI: 10. 1126/science.aah4321)

課題組主頁:http://www.chem.pku.edu.cn/mading/index.htm

4.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包信和

包信和,物理化學家,理學博士、研究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和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HonFRSC)。

擔任國際催化協會委員,任中國化學會第28屆和第29屆理事會副理事長,2012年起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199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獲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2012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2015年周光召基金會基礎科學獎;2014年獲第六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研究成果分別獲評2014年和2016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2015年獲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獎;2016年獲國際天然氣轉化杰出成就獎,被評為中央電視臺2016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2017年獲德國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協會(DECHMA)和德國催化協會催化成就獎(Alwin?Mittasch?Prize?2017),所帶領的“納米和界面催化”團隊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主要從事能源高效轉化相關的表面科學和催化化學基礎研究,以及新型催化過程和新催化劑研制和開發工作。在天然氣(甲烷)直接轉化制高值化學品和煤基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在過去五年中,包信和團隊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發表了兩篇文章。

文獻鏈接

1.?Direct, Nonoxidative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Ethylene, Aromatics, and Hydrogen

(Science, 2014, DOI: 10. 1126/science.1253150)

2.?Selective conversion of syngas to light olefins

(Science, 2016, DOI: 10. 1126/science.aaf1835)

課題組主頁:http://fruit.dicp.ac.cn/

5.湖南大學段鑲鋒

段鑲鋒,湖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終身教授。1977年出生,1997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9和2002年分別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碩士和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01-2008年在美國Nanosys高科技公司工作、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歷任聯合技術顧問、先進技術科學家、先進技術高級科學家、先進技術部經理和首席科學家。2008年被聘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助理教授,2012年和2013年分別晉升為終身副教授和教授,2013年被聘為湖南大學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包括:(1)納米材料的合成、組裝和表征;(2)先進電子和光子材料與器件;(3)能源利用、轉化與存儲;(4)生物醫學傳感與治療。

在過去五年中,段鑲鋒湖南大學團隊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了3篇文章。

文獻鏈接

1. Robust epitaxial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heterostructures, multiheterostructures, and superlattices

(Science, 2017, DOI: 10. 1126/science.aan6814)

2.?Three-dimensional holey-graphene/niobia composite architectures for ultrahigh-rate energy storage

(Science, 2017, DOI: 10. 1126/science.aam5852)

3.?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

(Nature, 2018, DOI: 10. 1038/nature25774)

課題組主頁:http://xduan.chem.ucla.edu/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新能源學術組gaxy供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材料人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