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稿意見虐心?論文不斷被拒?Science?Nature告訴你該怎么辦


這個超長假期一定有不少同學經歷了新冠病毒肆虐期間收到審稿意見,然而實驗室開放還遙遙無期的困境,是不是頓感人生多了一點點波瀾起伏,讓你更加懷念在實驗室揮灑汗水的時光。Science 和Nature 也在最近出版了好幾篇科研人員關于回復同行評審意見和論文悲劇(被拒)如何調整狀態的短文,還接地氣地發表了對于各種令人意外的審稿意見的吐槽。

一、關于審稿意見

科研人員內心不變的追求可能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揭示某一個小真理,進行實驗、分析數據、結合證據、引用然后得出結論,最后把自己的研究寫成一個連貫的故事,滿懷期待投投稿。結果期刊給你一封虐心的回復:rejection!并附上拒絕你的理由。大部分情況下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很合理并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本人就因為審稿人的意見而把工作完善之后發表到了水平更高的期刊上。但有時候,少數審稿人會有那么點......怎么說呢...有那么點討人厭。

Science在四月下旬出版了一篇吐槽糟糕評審意見的文章,以下是根據原文稍作修改的內容。原文以How to tell whether you’re the victim of a bad peer review 為標題發表在2020.04.22《Science》上。

  1. 補實驗才是最糟心的part:

當你仔細閱讀審稿意見時,總會有那么一個時刻,你的焦慮要么變成解脫,要么變成更大的恐懼——那個臨界點就是審稿人是否要求你補充實驗,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作者給出的意見盡可能不要反駁你的原始假設!因為這會把你認為“已完成”的工作變成一個幾乎全新的研究項目。

  1. 要求你做一些你已經做了的事(廢話):

審稿人建議:“用圖表可以更好地闡述觀點。”你很贊同這條意見,因為你確確實實已經在論文里用圖表闡述了觀點。這種評論意見就好像是一道送分題,提交一個有圖表的反饋,你甚至不需要花時間重新做什么就可以通過評審,你可以感謝期刊給你這個機會來“糾正錯誤”。但這是認真的嗎?

  1. 不同審稿人意見相互矛盾:

同行評議的墨菲定律,如果一個審稿人對你工作中的某些內容表示贊賞,那么另一個審稿人就會要求你修改它。這就產生了一個邏輯上的悖論。這是很討厭的,如果你想讓一個機器人爆炸的話,那這招就很有用了。

  1. 你改稿,我搶先發表:

有一個審稿意見需要你花費一段時間來處理,但一個和你在同領域的審稿人,和你研究同樣的問題,他可能會試圖阻止你的文章發表,好讓他們自己的文章能夠搶先發表......

  1. 不太好,再改改:

另一個常見的審稿意見“文章還需要繼續改進”。如果審稿人沒有給你指明任何方向來處理他們的意見,相當于給了你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者給了一個及其恰當的比喻,這時候的審稿人就像正在跟你生氣的女朋友一樣,“你錯了,但我不說你錯在哪。你現在好好反省,如果想不出來,我就一直不理你。”

  1. 拒你的稿子是我做過最英明的決定:

審稿人有權批評你工作中的不足,這是他們的職責,但有時候審稿人明明可以說:“論文結論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撐。”但他們非要說成:“這個結論讀起來像是我那只去世的貓寫的。”此處文中還給出了一個真實的審稿意見:“我擔心你這個研究對此領域發展的貢獻,還不如對此領域走向消亡的貢獻大。”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有些科學家可能是自戀狂,他們對自己刻薄的措辭非常滿意,以至于他們優先考慮的是諷刺的尖銳程度,而不是被諷刺者的感受。他們不是故意的,可能這就是他們說話的方式而已。

  1. 多引用我的文章:

有很多論文原本可以順利發表,但卻因為沒有引用審稿人的文章而被拒稿。捫心自問論文缺少的支撐恰好就來自審稿人之前的研究這種幾率能有多大?

  1. 不針對科學,而針對你:

最差的同行評議是那種忽略論文內容,而專注于對作者個人的批評。審稿人居高臨下地說:英語不是母語吧?還處在職業生涯早期吧?男/女的吧?你們單位的研究水平不高吧?所有這些都是非常糟糕的理由。對此,作者調皮地給了一個建議:重新投稿的時候,試著改名為Chasworth Q. Whitington IV,職稱是哈佛/麻省/牛津三校聯合終身教授。

除上述文章外,science職業板塊四月份還發表了一篇關于疫情期間的論文修改工作, Responding to peer reviews is never fun. It’s harder when COVID-19 shuts down your lab。作者是深圳大學的研究人員,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果研究成果已經十分引人注目,是否真的有必要進行其他實驗,補充一些對主要結論不重要的數據?第一作者是博士或者博士后,讓他們冒著成果被其他人搶先報道或者畢業延期的風險,這公平嗎?當我們的日常生活因為不可抗因素被嚴重破壞時,出版機構和編輯是否應該重新考慮同行評審程序?鑒于有些成果的時效性極強,能否可以接受不是所有相關實驗數據都齊全的時候發表稿件?

批評對于推動科學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接受批評亦或是給出批評都需要慎重、合理。審稿人沒有義務照顧作者的感情,但也沒有必要去過度抨擊作者或他們的作品。審稿反饋應該是真誠、周到、有建設性并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

如果你是審稿人,請記住同行評議的黃金法則:同理心,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的稿件,就如何對待別人的稿件。如果你還是學生并收到過這種不合理的審稿意見,請記住這種感覺,以后當你成為審稿人時,避免給其他人帶去這種經歷。

二、 關于論文被拒

科研人員的科研生涯中應該都有過被拒稿的經歷,并且我相信大部分會說一篇工作被拒一兩次不是家常便飯嗎,但是如果你是第一次經歷被拒,或者你一直處在一種被拒稿的狀態下,你該怎么辦呢?Lucy Taylor發表在2020.04.08《Nature》職業版塊的文章Three ways to turn the page after your first paper rejection應該會給你一些幫助。

  1. 善待自己:

論文被拒令人沮喪,也讓人受傷(有研究可證)。要記住這只是論文被拒了,而不是你這個人被拒了。數數自己的優點,想想值得感恩的事情,或者回顧一下曾經取得的小成就,給自己打打氣。在被拒之后,大家很容易忽視自己平時所取得的成績。嘗試給自己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治愈自己。Lucy自己的做法就是去公園里面隨便走一走,如果需要更長時間的休息,她也會給自己放假。長期來看,給自己時間休息和平復,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

  1. 反思自己的目標:

思考一下,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這是你感興趣的研究嗎?提醒自己你的內在動機可以推動你前進。當你感覺準備好了,問問自己這次拒絕會有哪些收獲?能讓研究更有力、表達更清晰嗎?能激發新想法嗎?別把它變成一種自我批評。被拒意味著你在挑戰自我,如果你完全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冒任何險,那么你也不會被拒,但是也不會進步。著眼大局,而不要迷失在細枝末節中。作者就經常等上一兩天后再去看審稿人的詳細評論,尤其是一些措辭嚴厲的拒稿: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沉浸在這些評論中,會適得其反。同行評議是一個了不起的流程,但在本質上也是主觀的,這意味著有時候被拒可能只是運氣不好。

  1. 分享個人經歷:

論文被拒后,很容易感覺孤立無援。和同事同學分享自己的經歷,不僅有助于你應對拒稿,也有助于其他人應對自己被拒稿的情況。簡單地喝喝咖啡聊聊天,或是分享一下曾幫助你振作起來的建議或資源,也許還能給別人的工作生活帶來一些不同。你可能無法一次性恢復,但是會慢慢變好的。如果沒有,那么開口求助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朋友、家人、同事和心理輔導服務都能幫助你。Lucy當初寫了一篇談論被拒稿的專欄文章,以幫助自己應對一系列被拒的情況,然后那篇文章被拒了。這是她的第二次嘗試(第25版),希望它對你有幫助。

Science?今年三月份也在職業板塊發表了一篇關于如何處理被拒的文章———How to handle rejection in your professional life。本文只總結一下要點,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仔細閱讀。1.不要把拒絕當成是針對個人的;2.繼續堅持,別不好意思;3.要尊敬別人;4.接受拒絕然后轉換思路;5.注意文化差異。

學習如何接受被拒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其他人也在經歷著被拒。那些已經發表的論毫無曾經被拒的跡象,也很少有研究人員會分享他們論文被拒的消息,但是現實是,對于大部分期刊而言,被拒的可能性要遠大于被接收的可能性。即使那些被接受的論文通常也會收到一個“但是”:“我們喜歡你的論文,但是你需要某些修改,且我們不保證修改后的論文一定會被接收。”個人認為首先要明確論文被拒只是挫折,不算失敗。無論被拒了幾次,你仍可以投到其它期刊,或者繼續完善它。就連哈利波特都被拒了12次才出版呢。

被拒是常態,科研也需拼心態。

本文由春春供稿。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材料人網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kefu@cailiaoren.com。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