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兒,就是和你一起當院士、發NS、上杰青…
一年一度的情(虐)人(狗)節又來了。除了十分老套地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科研進步、成果多多以外,今年額外準備了一份狗糧。
在諾貝爾獎史上,一共有5對夫妻雙雙獲得過諾獎。這些夫妻分別是法國的Pierre Curie和Marie Curie、法國的Irene Joliot-Curie和Frederic Joliot-Curie、美國的Carl Ferdinand Cori和Gerty Theresa Cori、瑞典的Gunnar Myrdal和Alva Mihdhar、挪威的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
有木有流下羨慕嫉妒恨的淚水...
這篇文章為大家盤點了材料研究領域的兩對兒學術伉儷。他們的故事告訴大家,搞學術和談戀愛并不沖突。優秀的實驗室戀情一定程度上也是學術成果的催化劑。
段鑲鋒&黃昱
大家對這對兒夫妻檔應該是十分熟悉的,他們就是納米材料領域的神雕俠侶——段鑲鋒和黃昱夫婦。兩人同在中科大求學,而段鑲鋒是黃昱高兩級的學長。之后,兩人相繼在哈佛大學深造,導師都是國際最頂級的納米材料大牛Charles M. Lieber。之后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了,兩人手牽手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了不少頂級科研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兩人在Science、Nature正刊共合作發表10余篇文章。
段鑲鋒的研究領域主要為納米材料和器件,以及它們在電子學、能源領域和生物醫療領域的應用;而黃昱專注于研究納米材料(包括納米顆粒、納米線和石墨烯)的合成、表征和實際應用,從納米晶體的生長到利用原子級薄材料的功能器件的相關研究。
1.段鑲鋒&黃昱Nature:二維范德華力異質結構陣列的一般合成
??????
二維范德華力異質結構(vdWH)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報告的vdWH都是由艱苦的微機械剝落和手動重新堆疊過程創建的,盡管這種過程對于概念驗證演示和基礎研究來說是通用的,但顯然不能用于實際技術。段鑲鋒&黃昱報告了在金屬過渡金屬二鹵化物(m-TMDs)和半導體TMD(s-TMDs)之間的二維vdWH陣列的一般合成策略。通過選擇性地對單層或雙層s-TMD上的成核位點進行圖案化,可以在預定的空間位置以可設計的周期性排列和可調整的橫向尺寸精確控制各種m-TMD的成核和生長,從而產生一系列vdWH陣列,包括VSe2 / WSe2 ,NiTe2 / WSe2,CoTe2 / WSe2,NbTe2 / WSe2,VS2 / WSe2,VSe2 / MoS2和VSe2 / WS2。系統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發現,近乎理想的vdW界面具有可廣泛調節的莫爾超晶格。借助原子清潔的vdW接口,進一步證明了m-TMD作為底層WSe2的高度可靠的合成vdW觸點,具有出色的器件性能和良率,在雙層WSe2中提供了高達900微安/微米的高導通電流密度晶體管。這種多樣化的二維vdWH陣列的一般綜合為探索奇異物理提供了通用的材料平臺,并有望為高性能設備提供可擴展的途徑。
文獻鏈接:
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98-y)
2.段鑲鋒&黃昱Nature Electronics:基于導電微結構氣隙門和二維半導體晶體管的靈敏壓力傳感器
可以快速檢測到微小壓力變化的微觀壓力傳感器在機器人技術,人機界面,人工智能和健康監測設備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電容式和基于晶體管的壓力傳感器在靈敏度,響應速度,穩定性和功耗方面都有局限性。段鑲鋒&黃昱顯示可以通過將導電微結構氣隙柵極與二維半導體晶體管集成在一起來創建高靈敏度的壓力傳感器。氣隙門可用于創建具有可調靈敏度和壓力感測范圍的基于電容器的傳感器,在0-5 kPa范圍內表現出44 kPa-1的平均靈敏度和最高770 kPa-1的峰值靈敏度。此外,通過將氣隙柵極用作二維半導體晶體管的壓敏柵極,可以在約1.5 kPa的最佳壓力下將器件的壓敏度放大到?103-107 kPa-1。這個傳感器還具有快速的響應速度,低功耗,較低的最小壓力檢測極限和出色的穩定性。通過使用它們執行靜態壓力映射,實時人體脈搏波測量,聲波檢測和遠程壓力監控來說明其功能。
文獻鏈接:
Sensitive pressure sensors based on conductive microstructured air-gap gates and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s.
(Nature Electronics, 2020, DOI:10.1038/s41928-019-0356-5)
3.段鑲鋒&黃昱Nature Nanotechnology:用范德華接觸探測鹵化鈣鈦礦中的光電傳輸
鹵化鈣鈦礦因其在各種光電器件中令人興奮的潛力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興趣。但是,由于在環境條件下過大的接觸電阻和較大的磁滯現象,它們的電荷傳輸性能仍然難以捉摸。在這里,作者報告了一種范德華(Van der Waals)集成方法,該方法可在單晶鹵化物鈣鈦礦薄膜上創建高性能觸點,同時將界面損傷降至最低,并且原子清潔的界面。與沉積的觸點相比,這個范德華觸點顯示出較低的接觸電阻兩到三個數量級,從而可以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進行系統的運輸研究。作者報道鈣鈦礦薄膜中的霍爾遷移率在80 K附近超過2000cm2/V/s,超低雙分子復合系數為3.5×10-15cm3/s,光電流增益> 106。此外,磁輸運研究揭示了量子干涉引起的弱定位行為,在3.5 K時相干長度高達49 nm,這個研究結果為探索這類“軟晶格”材料的新物理學奠定了基礎。
文獻鏈接:
Probing photoelectrical transport in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with van der Waals contact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DOI:10.1038/s41565-020-0729-y)
李依依&柯偉
這是一對兒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的院士夫妻。
柯偉,金屬腐蝕與防護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咨詢評議委員會主任。曾任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
李依依,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1957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90-1998年任該所所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柯偉院士的研究方向是金屬蠕變、疲勞及腐蝕疲勞等材料失效與保護;而李依依院士開拓了我國低溫高壓抗氫材料的研究。早年在相圖、高錳奧氏體鋼和F-Mn合金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建立了6種強度級別的抗氫鋼及合金系列,為我國低溫高壓、抗氫脆合金的研究做出貢獻。
最后,希望大家在科研順利的同時,也能在科研中早日找到另一個Ta。
本文由tt供稿。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材料人網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kefu@cailiaoren.com。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renVIP。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