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汪騁&周達 JACS:利用機器學習發現和優化Cu催化劑添加劑,助力高效CO2還原
【背景介紹】
催化劑對于幾種化學轉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催化過程的復雜,尋找用于目標反應的新催化劑仍然具有挑戰性。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是一門多領域交叉學科,涉及概率論、統計學、逼近論、凸分析、算法復雜度理論等多門學科。因此,機器學習(ML)有可能通過有效的數據分析來加速催化劑的開發。最近,機器學習已與硅化學材料篩選中的量子化學計算結合在一起。然而,使用ML分析實驗數據來發現新催化劑的實例仍然很有限。眾所周知,Cu催化劑催化的CO2RR,可獲得一氧化碳(CO)、甲酸(HCOOH)、甲烷(CH4)、甲醇(CH3OH)、乙烯(C2H4)、乙烷(C2H6)、乙醇(C2H5OH)、丙醇(C3H7OH)等一系列產品。其中,Cu催化劑形態和表面結構的細微變化導致CO2RR選擇性的顯著變化,可能是在催化劑制備中加入添加劑進行微調,而目前尚缺乏明確的結構-性能關系。
【成果簡介】
近日,廈門大學汪騁教授和周達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在制備用于電化學CO2還原(CO2RR)的銅(Cu)催化劑過程中,利用ML發現和優化添加劑的過程。該過程包括三個迭代循環:“實驗測試—ML分析—預測和重新設計”。其中,用于CO2RR的Cu催化劑可得到包括C1(CO、HCOOH、CH4、CH3OH)和C2+(C2H4、C2H6、C2H5OH、C3H7OH)等一系列產物。作者以銅鹽為原料,利用電化學沉積法制備銅催化劑,并且加入不同的金屬鹽和有機分子作為添加劑。經過三次反復的實驗測試、ML分析、預測和重新設計,確定了錫(Sn)鹽是獲得CO和HCOOH的重要添加劑,脂肪醇是促進C2+生成的重要添加劑。通過對不同添加劑制備催化劑的進一步表征表明,脂肪醇可能在電沉積過程中促進Cu2O立方體的形成。在實驗條件下,Cu2O立方體被還原為金屬Cu,對C2+產物具有高選擇性,與文獻報道的氧化物衍生銅(OD-Cu)的性能一致。經過數次ML循環后,作者獲得了對CO、HCOOH和C2+產物具有選擇性的催化劑。該催化劑發現過程凸顯了ML通過從有限數量的實驗數據中有效提取信息來加速材料開發的潛力。研究成果以題為“Machine-Learning-Guided Discovery and Optimization of Additives in Preparing Cu Catalysts for CO2 Reduction”發布在國際著名期刊JACS上。
【圖文解讀】
圖一、初始數據收集
(a)通過電化學沉積制備Cu電催化劑,然后評價催化性能;
(b)基于“實驗測試—ML分析—預測和重新設計”三個迭代循環的加速發現學習循環,以指導尋找高性能的CO2RR催化劑。
圖二、第一輪機器學習
(a-b)FE-CO和FE-C2+在第一輪機器學習中通過boost決策樹回歸分析獲得的特征重要性;
(c-d)在第二輪機器學習之后選擇的高性能催化劑,以及c中催化劑的相應添加劑。
圖三、第二輪機器學習
(a)將分子結構轉換為MFF表示形式;
(b)第三輪機器學習,使用隨機交集樹(RIT)提取基于交互的特征組合;
(c)根據RIT的結果設計新的分子添加劑。
圖四、Sn摻雜和pH值對催化劑性能的影響
(a)FE-HCOOH/FE-CO使用GBDTR作為Sn/Cu數據集的功能重要性;
(b)當局部pH增加時,相同的催化劑表現出較高的FE-HCOOH/FE-CO比例。
圖五、第三輪機器學習
(a)在第三輪學習中預測設計催化劑的FE-C2+以及相應的SYBA分數;
(b)相應預測催化劑的實驗FE-C2+(在a部分中圈出)。
圖六、搜尋添加劑的功能
(a)FE-CO2RR、FE-H2和樣品的XRD相位之間的關系;
(b)FE-C2+與樣品形態之間的關系;
(c)沒有Cu2O立方體的樣品167的SEM圖像;
(d)具有Cu2O立方體的樣品170的SEM圖像。
【小結】
綜上所述,作者通過機器學習(ML)加速了電沉積添加劑的發現,以制備用于CO2RR的Cu催化劑。作者發現以脂肪族OH基為添加劑的分子可以通過控制催化劑前體中Cu2O立方體的形成來提高法拉第效率(FE),以生成C2+產物。在Sn/Cu雙金屬體系中,Cu2O相在CO2RR中生成CO/HCOOH也很重要。目前,ML輔助催化劑的開發還受到大量實驗數據的限制。高通量篩選方法可以與ML策略相結合,為催化劑的發現開辟新的視野。
文獻鏈接:Machine-Learning-Guided Discovery and Optimization of Additives in Preparing Cu Catalysts for CO2 Reduction. JACS, 2021, DOI: 10.1021/jacs.1c00339.
通訊作者簡介
汪騁,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200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13年在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教堂山分校獲得博士學位。2013-2015年在芝加哥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2015-至今廈門大學教授,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青年項目,閩江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屬有機單層(Metal-Organic Layer=MOL)及人工光合作用。在包括Nat. Chem.、Nat. Catal.的雜志上發表論文80余篇,他引8000余次。汪騁教授曾獲美國化學會無機化學青年化學家獎(2013)、廈門市杰出青年(2019)、廈門大學薩本棟獎教金(2020)、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20)等多項獎勵。
周達,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2011年于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取得概率統計專業博士學位;2011-13年在清華信息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19年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促進會進化生物學研究所訪問。長期關注數學、統計學與腫瘤生物學、合成化學等領域的交叉研究,在包括Matter(Cell子刊), JAC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Physical Review E,Mathematical Biosciences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一項。目前兼任廈門大學概率統計系主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數學生命科學專委會理事、北京計算機學會理事、福建省生物數學會理事;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等刊物審稿人。
汪騁和周達團隊長期在化學與機器學習的交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組建了“人工智能+分子工程”研究方向,并共同指導攻讀該方向的研究生。汪騁-周達團隊曾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優化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過程,研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合成,提高材料合成的設計水平和效率,取得了突破,以“Machine-Learning-Guided Morphology Engineering of Nanosca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為題在Matter雜志發表研究論文(Matter, 2020, 2(6): 1651-1666).
本文由CQR編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