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Sci.報道:揭示電池中LiH引發熱失控的機制
【背景介紹】
鋰離子電池(LIBs)儲能系統具有能量密度高、維護費用低、壽命長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便攜式電子產品、電動汽車等領域。然而,LIBs能量密度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導致安全問題的增加。目前,研究人員采用了加速量熱法(ARC)、差示掃描量熱法(DSC)等多種測試方法對LIBs的熱特性和熱失控機理進行了研究。傳統上,LIBs的熱失控機制與一系列放熱鏈式反應有關,包括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層的分解、負極/電解質反應等。需注意,實際中電池在任何荷電狀態(SOC)下都會發生熱失控。由于LIBs內部放熱鏈式反應的復雜性和現有熱安全性研究測試方法的局限性,仍然很難得到一個清晰、準確的描述正極、負極、電解質和分離器之間相互作用的熱失控路線圖。在LIBs的危險熱失控(煙、起火甚至爆炸)過程中,電解質幾乎參與了每一個放熱鏈式反應。此外,很少報道對大尺寸、大容量LIBs的混合鹽電解質的電化學和熱安全性評價
【成果簡介】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員(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他們對含有雙鹽電解質的5 Ah LiNi0.5Co0.2Mn0.3O2/石墨(5 Ah NCM523/G)袋式電池進行了電化學和熱安全性的研究,其中雙鹽電解是將雙(三氟甲磺酰基)亞胺鋰(LiTFSI)鹽和二氟(草酸)硼酸鋰(LiDFOB)鹽溶解在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和碳酸甲基乙酯(EMC)的碳酸鹽溶劑中配制而成。作者研究了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在寬溫度范圍(-40—60 °C)下的電化學性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溫度分辨X射線衍射(XRD)、電弧、在線滴定氣體分析系統等各種先進的表征技術闡明了從不同SOC(100%和0%)的袋式電池拆卸下來的電池材料的熱兼容性。作者還創新性地提出了LiH引起的發熱和負極側的H2釋放遷移到正極側是該NCM523/G袋式電池熱失控的根本誘因,而Li化石墨負極的相變和去Li化NCM523正極釋放O2只是熱失控的加速因素。此外,為說明設計高效智能電池熱管理系統的重要性,作者對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絕熱(ARC)和等溫(IMC)條件下的發熱進行了測定。總之,該研究為理解LIBs熱失控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更深入的見解,并為下一代更安全LIBs的先進設計理念指明了方向。研究成果以題為“Uncovering LiH Triggered Thermal Runaway Mechanism of a High-Energy LiNi0.5Co0.2Mn0.3O2/Graphite Pouch Cell”發布在國際著名期刊Adv. Sci.上。
【圖文解讀】
圖一、寬溫度范圍內的電化學性能
(a)含有1 M LiPF6 EC/PC/EMC和0.6 M LiTFSI+0.4 M LiDFOB EC/PC/EMC雙鹽電解質的5 Ah NCM523/G袋式電池的第一次形成循環;
(b-c)含有雙鹽電解質的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在RT下的電化學循環性能;
(d-e)含有雙鹽電解質的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在60 °C下的電化學循環性能;
(f)含有雙鹽電解質的5 Ah NCM523/G袋式電池的低溫放電曲線。
圖二、熱失控特征
(a)ARC(BTC500, HEL)中用于熱失控研究的5 Ah NCM523/G袋式電池的照片;
(b)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在ARC中發生熱失控時拍攝的照片;
(c)ARC的熱等待搜索(HWS)模式測試5 Ah NCM523/G袋式電池(100% SOC,形成過程后)時的溫度曲線;
(d)通過ARC的熱等待搜索(HWS)模式測試不同類型的5 Ah NCM523/G袋式電池時的溫度曲線。
圖三、具有不同電解質的電池熱失控
(a)ARC(BTC130, HEL)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b-d, g-h)通過電弧熱等待搜索(HWS)模式測試雙鹽電解質、100% SOC正極/電解質、0% SOC正極/電解質、100% SOC負極/電解質和0%SOC負極/電解質時的溫度分布;
(e-f, i)通過將溫度從30 °C增加到400 °C,正極和負極的XRD圖案。
圖四、熱失控機制
(a)精心設計的在線D2O滴定氣體分析MS系統的示意圖;
(b-c)全Li化石墨(100% SOC)和全脫Li石墨(0% SOC)樣品在D2O滴定后的HD和D2演化速率曲線;
(d)用于加熱全Li化石墨(100% SOC)的在線氣體分析MS系統示意圖和加熱后的H2析出速率曲線;
(e)在N2下,雙鹽電解質和LiH/雙電解質的DSC曲線。
圖五、含有100% SOC負極/電解質的電池的熱失控機理
(a)ARC的熱等待搜索模式測試100% SOC負極/電解質時的溫度曲線;
(b)當100% SOC負極/電解質通過ARC的熱等待搜索(HWS)模式測試時的溫度曲線。
(c)充滿電的NCM/石墨電池的熱失控路線圖。
圖六、充放電運行期間的發熱
(a)ARC設備絕熱模式下5 Ah NCM523/G袋式電池以0.5 C倍率充放電時的電壓曲線、溫升和釋放能量;
(b)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在30 °C等溫條件下以0.5 C倍率充放電時的電壓曲線、放熱功率和放出能量;
(c)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在0.5 C倍率下充放電時測定的總發熱功率、可逆發熱功率和不可逆發熱功率。
(d)新制電池和循環(400次循環)電池在不同C-倍率下的發熱功率。
【小結】
綜述所述,作者首次成功地證明了一種基于LiTFSI-LiDFOB的雙鹽電解質與高能(208.8 Wh kg-1)5 Ah NCM523/G袋式電池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這種袋式電池在很寬的溫度范圍(-40—60 °C)內提供優異的電化學性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先進的表征技術,作者創新性地提出了LiH在負極側的放熱反應和H2向正極側的遷移是NCM523/G袋式電池熱失控的根本原因,而Li化石墨負極的相變和去Li化NCM523正極釋放的O2只是熱失控的加速因素。絕熱條件下的熱測定說明了設計電池熱管理系統的必要性,而等溫條件下的熱測定表明,高效智能的電池熱管理系統必須綜合考慮工作溫度、SOC、充放電電流率和電池熱管理性能等因素的影響。總之,這些發現將為防止熱失控以及開發高能安全LIBs提供有希望的線索。
文獻鏈接:Uncovering LiH Triggered Thermal Runaway Mechanism of a High-Energy LiNi0.5Co0.2Mn0.3O2/Graphite Pouch Cell. Adv. Sci., 2021, DOI: 10.1002/advs.202100676.
本文由CQR編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