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上大學,30歲成博導,他怎樣回應Nature Materials的訪談?
近日,Nature Materials發表了一篇名為“Metallurgy is key(冶金學至關重要)”的訪談文章,而這篇文章的訪談對象就是我國金屬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IMR)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the Shenya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terials Science,SYNL)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
這篇訪談主要介紹了盧柯院士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興趣,金屬所主要的研究領域,以及盧柯院士對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博士生培養、工作人員和研究員的評估標準,研究經費和論文數量掛鉤情況的看法,和他對中國鋼鐵行業形勢及發展趨勢、中國目前科研成果轉化、中國金屬方面科研環境和條件的解讀,最后談及了中國冶金和材料科學發展變革方向、對中國冶金行業的展望。
提起盧柯院士的工作,相信做金屬研究的特別是銅合金研究的科研人員一定非常熟悉,尤其是這項技術突破——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但是大多數人并不一定了解盧柯院士對于金屬、冶金行業、科研的看法。材料人網總結了Nature Materials關于盧柯院士采訪文中的一些精髓,以期了解盧柯院士對于上述提及的問題所持見解。
科研背景
1981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學學習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1985-1990年,進入金屬所,師從王景唐院士,讀碩士和博士期間,研究方向為非晶合金。第一篇論文是關于非晶合金用于納米金屬合成的研究。
1991-1993年,公派德國馬普所高級訪問學者,期間研究重點是納米晶化動力學。
1993年,晉升金屬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納米金屬材料。
16歲上大學,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32歲擔綱“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后續的學術暴走之路按下不表,盧柯之牛,請盡情百度。
附一句盧柯鼓勵學生的名言,開始我們的Nature子刊訪談之路:
“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說,別人做過了,我沒戲了。科學研究永遠需要冒險的勇氣。要敢于想別人之不想,做別人之不做。前幾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導,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導,這是人們想都不會去想的事情。”
盧柯對金屬所和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進行了介紹,1952年,為了滿足國家對冶金技術的需求,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成立。目前,前者側重應用研究,后者偏向基礎研究。絕大部分中科院機構注重基礎研究,其中金屬所與產業的聯系最為緊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研究方向并不僅限于金屬,先進碳材料部就有涉及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等研究。
盧柯非常贊同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對博士的培養模式:我們進行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從樣品地制備到表征,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而實用的學術技能,并且我們鼓勵大家挖掘實驗數據背后的科學原理。盧柯院士對自己組內博士的要求為:發表一篇高水平有思想的學術論文,助力于加深對基礎科學的理解。
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對工作人員有一套不一樣的評估標準,作為主任的盧柯說到:“如果某位研究員發表了大量的論文,我就會讓他停止研究并且告訴他發表高質量的文章更為重要。”然而,中國目前仍然盛行以論文數量而非質量為主的評價準則。他擔任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后的首個決定就是取消論文獎勵機制,科研人員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后不再獲得金錢獎勵。雖然中國大多科研機構中存在這種獎勵機制,但他非常不看好。
盡管發表論文數量有時會和研究經費掛鉤,但盧柯表示他們的研究人員不會處于劣勢,相反這套研究標準將會有利于獲得科研經費。
對鋼鐵、冶金行業以及科研狀況的思考
中國是世界上低品質鋼生產和高品質鋼進口數量第一的國家,基于中國基礎設施的發展,對于高品質的鋼需求很大。目前,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引起了包括金屬所在內的很多科研機構對提高鋼鐵生產效率和質量的興趣。
盡管中國是全球鋁生產大國,但是C919上卻沒有一處用到中國制造的鋁,發動機也沒有用到中國制造的合金。盧柯表示,鑒于國內對高品質合金需求的與日俱增的以及進口成本的日益增長,未來肯定得走高品質合金的國產化之路。
科研成果轉化之路充滿坎坷,盧柯認為中國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1)國內的專利保護制度不完善,科研成果容易被剽竊;
(2)對科研人員沒有較好的激勵措施;
(3)對科研成果轉化太急功近利。
他對中國金屬科研的發展非常樂觀,因為其中有兩個特殊的有利條件,一是國內對金屬有著非常的市場需求,二是大量的學生愿意投身到冶金學。不過,他也表示,目前國內對于科研的投入和產出以及質量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我們需要更多原創性研究而不是增加數量的“尾隨”研究。
盧柯院士對中國冶金學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1)冶金學的授課要從知識點的分立走向聯系,培養學生綜合看待問題的能力和廣闊的學術視野;
(2)中國學者需要加強與國際的交流、聯系與合作;
(3)提高金屬性能要低合金化(用更少的元素,減少添加稀缺、昂貴、有毒的元素),尋找調控其結構和缺陷等優化性能的方法。
盡管還存在上述提及的如教育體制需要改革和原創性研究不足等問題,但盧柯院士對于中國冶金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基于中國還在不斷發展,冶金學仍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實際行動來實現這些目標。
參考文獻:"Metallurgy is key." Nature Materials 15.7 (2016): 699-700.
訪談原文及PDF文檔下載請點Metallurgy is key(非原網頁讀者,請到材料牛原網頁下載)。
本文由材料牛新銳作者劉流整理編輯
難道是南理工的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