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琛工業大學最新Science:通過無監督機器學習加速雙核鈀催化劑識別


【引言】

均相金屬催化劑的形態是反應性、效率和選擇性的關鍵決定因素。然而,決定催化劑的核素(如單體與二聚體)、有利的氧化態以及催化劑的連接態常常幾乎不被理解。例如,在廣泛應用的Pd催化交叉偶聯的背景下,Pd(0)[P(t-Bu)3]2與芳基溴的氧化加成在原位生成Pd(I)二聚體,當P(t-Bu)3被Ph2PH取代時,相同的Pd(I)二聚體轉化為Pd三聚體。對于非貴金屬物種(如Fe、Co、Cu或Ni催化劑))來說,這種形態形成的挑戰進一步加劇,對于這些非貴金屬物種來說,除了氧化態和核態之外,細微的配體差異可能會影響其有利的自旋態。顯然,配位體的性質嚴重影響了物種的形成。然而,每個配體影響的根本原因很少被理解或可預測。

【成果簡介】

今日,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Franziska Schoenebeck團隊等人帶領下,報告了一個僅使用5個實驗數據點的無監督機器學習工作流程。它利用了通用參數數據庫,并輔以特定問題的計算機數據采集和聚類。團隊展示了鈀(Pd)催化劑形態形成的這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目前缺乏一個機理。從348個配體的總空間中,該算法預測并通過實驗驗證了許多膦配體(包括以前從未合成的配體),它們在更常見的Pd(0)和Pd(II)物種上產生雙核Pd(I)配合物。相關成果以題為“Accelerated dinuclear palladium catalyst identification through un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發表在了Science

【圖文導讀】

圖1?工作的背景

2 數據生成和聚類

3?預測和實驗測試

文獻鏈接:Accelerated dinuclear palladium catalyst identification through un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Science,2021,DOI:10.1126/science.abj0999)

本文由木文韜翻譯,材料牛整理編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