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屹老師開年最新鋰金屬電池Science
【引言】
盡管液固界面是廣泛科學領域的基礎,但由于現有工具在納米尺度上同時表征液相和固相存在缺陷,因此表征這種微妙的界面仍然很困難。在電池循環過程中,探究電極和電解質界面變化,包括固體電解質界面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的形成,是開發更持久電池的關鍵。
今日,斯坦福大學崔屹,Wah Chiu團隊報道了改進了一種薄膜玻璃化方法,可以在天然液體電解質環境中,實時保留電池中敏感但關鍵界面,從而使低溫電子顯微表征和光譜學分析樣品成為可能,這樣更好地反映了電池在運行期間的狀態。關鍵發現是,固體電解質界面SEI處于溶脹狀態,這與目前公認觀點相反,之前認為SEI僅含有固體無機物質和聚合物的。而且,這種溶脹程度,會影響通過固體電解質界面SEI的輸運。為此,固體電解質界面SEI隨著時間而變厚,也可能會大大減少電池循環時游離的電解質,從而影響鋰離子電池性能。相關研究成果以“Capturing the swelling of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
?
【圖文導讀】
圖1. 玻璃化有機電解液中枝晶的制備
圖2. 干燥狀態下Li枝晶上的SEI和經玻璃化的有機電解液用冷凍TEM成像
圖3. 液體電解質中SEI的AFM納米壓痕分析
圖4. 鋰金屬負極性能與SEI在不同電解質中溶脹率的相關性
文獻鏈接:“Capturing the swelling of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Scienc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bi8703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