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雙叒叕是鈣鈦礦,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游經碧研究員今日Science
【導讀】
聚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其功率轉換效率(PCE)一直是全世界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其中,有幾種策略可以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的功率轉換效率,例如生長具有高結晶度的薄膜、摻雜陰離子、陽離子或兩者、設計電荷傳輸層,以及通用鈍化層的使用。以前的報告表明,PbI2的第二階段對于獲得高性能水平至關重要。過量PbI2無論是在鈣鈦礦薄膜的本體中還是在晶界處,都具有由I型能帶排列形成的鈍化效應。然而,過量的PbI2過于活躍,會導致器件的不穩定和電流密度電壓(?J-V) 特性的大滯后。這兩個因素都可以歸因于PbI2的光分解和增強的離子遷移。調控鈣鈦礦薄膜中過量的不穩定PbI2以實現高效率至關重要。最近,研究者開發了一種配體調節方法來管理過量的PbI2并成功提高了PCE(高達22%)和穩定性。
【成果掠影】
今日,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游經碧研究員團隊(通訊作者)通過RbCl摻雜將PbI2轉化為非活性(PbI2)2RbCl化合物(PIRC),從而有效地穩定了鈣鈦礦相。基于這一策略,作者獲得了FAPbI3(FA,甲酰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25.6%的認證PCE。設備存儲1000小時后保持其原始PCE值的96%,在85℃的條件下進行500小時熱穩定性測試后保持80%。具體來說,通過以前報告中使用的改進的兩步法沉積了純FAPbI3,首先在襯底上生長PbI2晶種層,同時將有機鹽甲脒碘化(FAI)溶液沉積在PbI2上以通過退火擴散和形成鈣鈦礦。此外,為了改善鈣鈦礦結晶,將甲基氯化銨(MACl)添加到FAI溶液。與之前的報道相比,為了盡可能提高鈣鈦礦的熱穩定性并降低帶隙,本研究未使用傳統的有機鹽甲基碘化銨(MAI)或甲基溴化銨,且確認5%摩爾比的RbCl摻雜是器件性能的最佳條件。
相關研究成果以“Inactive (PbI2)2RbCl stabilizes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cells”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
【核心創新點】
1.用氯化銣(RbCl)摻雜可以產生被動非活性(PbI2)2RbCl相,穩定鈣鈦礦相并降低其帶隙;
2.器件能夠表現出25.6%的認證效率,并在85℃下運行500小時后保持該效率的80%。
【數據概覽】
圖一、鈣鈦礦上第二相(PbI2)2RbCl的微觀結構和形貌。
圖二、控制和PIRC鈣鈦礦薄膜的性質,包括離子傳輸、成分和光致發光。
圖三、器件特性和穩定性測試。
【成果啟示】
總而言之,本文展示的PCE從24.6%上升至25.6%,基于PIRC的器件幾乎沒有滯后,而控制器件則表現出明顯的滯后,且在實驗室測試的優化后最高PCE 為26.1%,該器件還表現出25.7%的效率和1200秒的穩定輸出,PCE分布的統計數據證實了結果的可重復性。在500小時的連續加熱下,器件保持80%的初始性能,而對照器件僅保留其初始PCE的50%。本研究提出的PIRC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和器件效率,這將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也有可能用于其他光電器件,例如發光二極管和光電探測器。
文獻鏈接:“Inactive (PbI2)2RbCl stabilizes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cells”(Science,2022,10.1126/science.abp8873)
本文由材料人CYM編譯供稿。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人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