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科學家們要揪住一個寫錯的單詞 甚至要求撤稿?
對于科研人員而言,寫錯一個單詞,有多嚴重?但現在有一個例子活生生的在教育大家:撤稿!
近日,由于華中科技大學熊蔡華教授研究團隊的文章“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Coordination in Grasp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在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上發表。在文章中的摘要、引言和結論部分三次出現了“Creator”一詞,這引起了國外眾多科學家及學者的極大反感和爭議。而后,熊教授的文章被編輯部撤稿。
PLOS ONE官方當天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并致歉, 表示稿件的語言問題并沒有得到相關編輯的審查,將盡快就此事予以處理。隨后還專門寫了對這一事件的進一步解釋的公開信。
creator一詞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釋是:“a person or thing that brings something into existence”,翻譯成漢語一般是創造者的意思,但是如果首字母大寫則用于指上帝。因為這件事情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國外社交媒體甚至出現了熱詞Creatorgate和HandOfGod。
這次事件的當事人同時也做出了解釋:
“We are sorry for drawing the debates about creationism. Our study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creationism. English is not our native languag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Creator was not actually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expected. Now we realized that we had misunderstood the word Creator. Wha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is that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endious connective architecture between muscles and articulations is a proper design by the NATURE (result of evolution) to perform a multitude of daily grasping tasks. We will change the Creator to nature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e apologize for any troubles may have caused by this misunderstanding.”
在接受Nature的采訪中,熊教授也解釋說:“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完全不了解一些詞匯的引申含義和文化背景,比如Creator。我對此表示非常抱歉。”對于熊教授的解釋,國外的一些專家學者的似乎也并不買賬,看法亦不盡相同。
Retraction Watch發起了1000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2%的人支持讓作者自己修改而不用撤稿;但是也有26%的被調查者支持撤稿;同時也有18%的人認為這件事情應該進一步調查研究。
不明就里的人可能會問?這件事究竟觸動了這么多科學家的哪根神經,要對這件事口誅筆伐?
這件事可以很小,我們可以說是語言習俗(正如熊教授的解釋一樣)的誤解。但這件事也可以很大,大到質疑作者的科學精神。
在國外的科學家看來,中國學者的這篇文章是在宣揚“神創論”,是在搞”迷信“,而這和現有的科學共同體的范式背道而馳,是為科學家所不齒的,也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因為科學共同體的功能是塑造科學規范和方法,嚴守把關,要把謬誤百出的、荒誕不經的、庸俗乏味的東西盡可能的排除在外。否則,學術垃圾就會漫天飛舞,學術的嚴肅性、科學性就不能得到保證,就更別提剽竊抄襲、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了。這次事件也讓我想起了剛剛發生不久的國內媒體熱炒的“諾貝爾郭”事件,事件的本質也是因為郭的所謂“成果”不符合科學共同體的基本范式。
學術成果要想得到人們的認可,就要通過科學共同體的審查、批判、糾錯、修正,最后用科學共同體廣泛認可的學術語言準確并系統的表達出來。
竊以為,中國學者的這篇文章可能是要表達人手的精巧程度鬼斧神工,在論文中使用了文學化的表達。如果作者的想法真是這樣,恐怕在重要的期刊上公開發表的論文中使用這樣的表達也不合適。因為,發表的是學術論文,就是科學問題,科學本身具有一定客觀性與嚴肅性的,在論文中使用這樣的評價性的語言,容易讓其他讀者認為這篇文章帶有主觀傾向,這樣也很難得到其他人的認同。即便是文章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也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研究與數據支撐,沒有確鑿的得到廣泛認可的論證過程就貿然使用這樣的斷語,而且是三次在摘要、引言和結論中使用,會被大家質疑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也就是很多科學工作者在接受媒體采訪,以及媒體報道的時候,科研成果可以被形象比喻、夸大(或者說叫展望),但在發表的學術論文中,還是要老老實實地有一說一。
其實,我們更應該慶幸,有這樣一群較真的人。如此,既可以少了這些無意間提出神創觀點的論文,也可以少一些所謂“XX代表”與量子力學之類的奇文。
本文由梅墨卿撰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搞科研不容易啊!!!!既然選擇了,就走好每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