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鳥進食非吮吸,Science說是吧唧嘴——水鳥啄食的毛細棘輪效應
強迫癥患者想吐槽看不懂標題,好吧,本次小強強想要跟大家探討的是【水鳥啄食的表面張力運輸:毛細棘輪效應】。
Whither, midst falling dew,
While glow the heavens with the last steps of day,
Far, through their rosy depths, dost thou pursue
Thy solitary way?
身披漫天墜落的露珠,
追逐在夕陽殘照中間,
你形單影只往哪里去?
掠過那玫瑰色的云端。
這是《致水鳥》開篇幾句,漢語部分是七個隆冬小強強胡亂翻譯的,因為網上找不到滿意的譯文,歡迎大家留言賜教撒。詩人叫布萊恩特,是美國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愛默生曾經盛贊他“是布萊恩特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向世人展示了我國的北方景色——夏日的盛裝、秋天的斑斑褐色以及隆冬的明與暗。”愛默生是誰?你這話在美國怕是要遭白眼的,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林肯總統稱為“美國文明之父”。啥?聽不懂?!孔子在中國什么樣,愛默生在美國就什么樣。獻上我萌萌噠嫌棄小眼神,【嫌棄】。
怎么今天提到水鳥了?這個問題問的好,可是我不準備回答你,就不!(整理一下發型)。說,最近和小伙伴聊天,聊到了《鳥瞰地球》,(我舉8支手推薦大家去看看),然后小強強就突然想到了水鳥啄食的棘輪效應,我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有人說過,“再拉風的人,也得靠嘴吃飯”(我不會告訴你是我說的)。不同鳥兒有不同的嘴,其捕食策略自然各不相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種涉及到表面張力的捕食機理----棘輪效應。順便說一嘴,你知道棘輪扳手為什么叫棘輪扳手嗎?很簡單啊,因為它是用棘輪結構原理制造的扳手。
你以為棘輪都長這樣——
來源:百度圖片
其實,棘輪還可以長這樣——
來源:百度圖片
或者這樣——
來源:百度圖片
雖然看起來都是五花八門,但是同一個物種就有同一種“DNA”,棘輪效應的“DNA”就是使往復運動改變為單向運動。騎自行車,腳蹬可正轉亦可反轉,但是“寶馬”總是向前看。蛇左右擺動,卻是向前運動。這些都可以叫做棘輪效應。來,再跟我讀一遍:棘輪效應的DNA就是使往復運動改變為單向運動。以后有機會再和大家細說。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然研究的是水鳥進食,那總得對水鳥有一定了解吧,怎么也得對水鳥吃飯的家伙----喙有一定了解吧。子曰:有圖有真相,沒圖別說話。啥?孔子沒說過?那就算我說的好了(我不會告訴你那就是我自己說的)。
來源:Manu Prakash et al. science, 2008, 320(5878): 931-934.
看看這修長的優雅的性感的鳥喙,像不像一根吸管被調皮地咬平,然后把兩邊割開?通常我們用的吸管都是空心圓柱體,或者用化學語言來說,就是單壁碳納米管形狀的。可想而知,水鳥想用一個兩邊開口的吸管來吸食,那是不靠譜的。不信,你試試。最簡單的,請把嘴角咧到最大,然后喝水,喝不進去吧。那么,水鳥確實靠這個家伙什吃飯啊,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水鳥也是懂科學的好不啦,人家不是靠吸的,人家靠的是吧唧嘴,就是頻繁的張嘴閉嘴,這樣呢,就能使水沿著鳥喙乖乖跑到肚子里去。看,往復運動變成了單向運動,賭圣出場背景音樂響起,棘!輪!效!應!
好了,現在大家知道了,棘輪效應是對水鳥進食的高度概括,可是它究竟是怎么個機理,怎么個細節處理過程呢?看官墨跡,七個隆冬小強強還沒說完呢。大家都知道有一個很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叫做建立理想化模型。
2008年science文章《水鳥啄食的表面張力運輸:毛細棘輪效應》的作者,就建立了一個模型,將完全潤濕的橄欖油液滴置于楔形槽開口處,從而發現幾個如下的“真理”:
1,液滴朝著楔形槽頂點移動。這說明什么?這說明液滴也是有追求有信仰的,一心向著太陽、向著光明、向著真理(我上去就是一個大嘴巴,疼。。。)。
2,越靠近楔形槽頂點,橄欖油移動速度越快。
3,如果將楔形槽的張角變大,則橄欖油移動速度變快。如下圖,A為兩塊板夾液滴示意圖,就問你像不像腦袋被門板夾到了。B中液滴為橄欖油,完全潤濕,θ1=θ2=0。請看下圖A,1,那個標注兩個角θ1和θ2的灰色區域即為液滴,滴兩側頁面明顯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會產生壓力差,驅動液滴向楔形槽頂端移動。還是下圖A,當x>L時,液滴移動速度 u~αγ/η。當u~αγL/ηx 。2,兩種情況下,u都和α成正比,所以,α越大,u越大,即張角越大,移動速度越快。3,當x>L時,u和L及x無關,即速度恒定;當x<L時,隨著液滴向楔形槽頂端移動,L/x增大,則u增大,即液滴速度增大。
來源:Manu Prakash et al. science, 2008, 320(5878): 931-934.
理想模型,永遠是理想模型,若要解決實際問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理想模型做出必要修正。橄欖油是完全潤濕的,但水鳥的食物營養液是部分潤濕,因此并不會在表面張力作用下自發移動。下面祭出我們的神器,毛細棘輪效應(賭神出場背景音樂)。
給出水鳥鳥喙閉合和張開循環的示意圖,如下,1中A到B為閉合,B到C過渡,C到D為張開。2中是兩個坐標系縱軸堆放在一起形成的。橫坐標均為時間,很容易看出來是3個周期(即鳥喙閉合3次,張開3次)。下邊的坐標系縱軸是張開角;上邊坐標系縱軸是鳥喙尖端到接觸線的距離,上邊坐標系中,紅色小圓圈為前進接觸線,綠色小三角為后退接觸線。先看2中下側坐標系,可明顯看到張開角由最大減少到最小,再到最大,再到最小......,即是鳥喙閉合、張開、閉合、張開、閉合、張開過程,3個循環。結合1,2的上側坐標系,可看出,在閉合的時候,主要是前進接觸線大幅前進,表現為向鳥嘴方向移動;在張開時候,主要是后退接觸線大幅后撤,表現為向鳥嘴方向移動。請注意,前進接觸線向鳥嘴前進為正方向,后退接觸角向背離鳥嘴前進為正方向。
來源:Manu Prakash et al. science, 2008, 320(5878): 931-934.
這里邊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機理,那說起來可不簡單,牽扯到3種情況,以后有機會再詳細和大家論述撒。孔子教導我們“話不能說的太細”,我們要聽孔子的,阿門。
參考文獻:
1 Prakash M, Quéré D, Bush J W M. Surface tension transport of prey by feeding shorebirds: the capillary ratchet[J]. science, 2008, 320(5878): 931-934.
2 江雷. 仿生智能納米材料[M]. 科學出版社, 2015.
本文為《仿生智能與納米材料》讀書筆記系列第三篇,由材料牛編輯小強提供。如需轉載請郵件至editor@cailiaoren.com,點我加入編輯部。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