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報告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SCI發文數據分析
一、楊培東教授簡介
楊培東教授,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7年于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科學家Charles M. Lieber教授研究超導體材料,畢業后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99年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現任UC Berkeley化學系教授。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全球頂尖100名化學家”,并居榜單前列第10位,同時入選同一標準的“頂尖100名材料科學家”榜單的首位。2012年4月18日,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課題組主頁:http://nanowires.berkeley.edu/
楊培東老師課題組,共37人(博士后15人,碩博士19人,本科生3人)
二、研究領域概括
楊培東老師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下圖的幾個方面。
三、發表論文統計
在1999年之前(任教于UC Berkeley之前),楊培東老師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身份發表論文24篇,其中Science 2篇、Nature 1篇、Chem. Mater. 2篇。研究課題主要是層次孔金屬氧化物的構筑(博士后期間與趙東元教授是同事,有較多合作)以及超導材料的制備與研究(博士期間)。
2000年以后開始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將研究重點側重于半導體納米線的制備及相關應用上,截至2016年發表論文被SCI收錄259篇,其中Science 5篇、Nature 6篇、Nat. Mater. 10篇、Nat. Nano. 5篇、Nat. Photo. 2篇、Nat. Comm. 3篇、PNAS 7篇、JACS 42篇、Angew. 9篇、Adv. Mater. 18篇、Nano Lett. 57篇、ACS Nano 10篇。而在這259篇論文中,ESI高被引論文高達65篇。
1. 研究領域與部分期刊論文數分布圖
可以看出,楊老師近年來充分利用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優勢,結合先進的合成方法整合制備半導體激光器、晶體管和存儲器陣列。尤其是近兩年,課題組對波長可控、可溶液加工的鈣鈦礦結構納米線激光器研究更加深入,發表了6篇相關領域的高水平論文。
同時,課題組的研究重點側重于太陽能電池材料和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構建。以半導體納米線材料作為光線捕獲單位,將太陽能、水、二氧化碳轉換成化學原料,近兩年的論文內容也主要是對于光能轉化與儲存方面的研究。
2. 每年出版的論文數統計
從表中每年出版的論文數可以看出,楊培東教授發表的工作,不僅在文章整體質量(雜志影響因子和論文被引次數)上具有不俗的成績,而且也基本保持每年15篇以上的論文數量。而且,除2010年外,課題組每年都有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發表,近五年來累計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發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29篇。
四、總結
從上述數據統計可以看出,自楊培東教授獨立從事科學研究以來,以一維納米線材料先進的化學合成為基礎,不僅在光電材料、熱電材料等傳統的應用領域中深入挖掘,更是將研究拓展到人工光合作用中光能的轉化與儲存領域,不斷探索未知,解決新的難題,并永遠保持著嚴謹的科研態度,是華人科學家的驕傲,也是科研工作者們的榜樣。
五.經典論文推薦
以下是小編從楊培東教授課題組近年來ESI高被引文章和經典綜述論文中摘出的10篇論文,包括6篇綜述文章和4篇研究論文,這其中覆蓋了一維納米材料的經典合成方法及其在熱電材料、太陽能電池、光電器件和人工光合作用等領域的重要應用,供大家學習參考。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納米學習小組大嘴巴荼荼提供,材料牛編輯整理。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這里匯集了各大高校碩博生、一線科研人員以及行業從業者,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材料人編輯部。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材料人網向各大團隊誠心約稿,課題組最新成果、方向總結、團隊訪談、實驗技能等皆可投稿,請聯系: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或 QQ:97482208。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