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郭少軍課題組:提出“蟻穴”結構固態電解質抑制鋰枝晶新方法


【成果簡介】

近日,能源和環境科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響因子=29.518)刊登了北京大學工學院郭少軍課題組和北京理工大學陳人杰課題組(共同通訊)的論文“Biomimetic ant-nest ionogel electrolyte boosts the performance of dendrite-free lithium batteries”。

【圖文導讀】

圖1?蟻穴離子凝膠電解質中Li+傳輸通道示意圖

證明了一種新的仿生螞蟻離子凝膠電解質,開發了高性能Li/Ni1/3 Mn1/3 Co1/3O2和Li/Li4 Ti 5 O12固態電池

圖2?蟻穴離子凝膠電解質合成機理及相關圖片

a)自然界中蟻穴的照片

b)特殊官能團修飾的SiO2骨架的SEM形貌圖

c)蟻穴離子凝膠電解質合成機理

d)蟻穴離子凝膠電解質的光學照片

【研究內容】

金屬鋰電池是最有希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的電化學儲存設備之一。然而,金屬鋰負極在反復充/放電過程中易產生不可控的鋰枝晶,從而刺穿隔膜,導致循環壽命短和嚴重的安全問題。此外,金屬鋰負極在實際應用還存在庫倫效率低的問題。對電解質進行合理的設計,可以有效解決這些關鍵問題。

郭少軍課題組通過借鑒自然界中蟻穴結構能夠快速交換空氣的特點,設計出了一種有特殊官能團修飾的SiO2為骨架的離子凝膠電解質。這種仿生離子凝膠電解質具有快速傳輸Li+的能力,而且能夠在金屬鋰負極表面自發地形成顆粒富集層,從而有效地抑制鋰枝晶的生長。組裝成的三元電池具有約390 Wh/kg的能量密度,鈦酸鋰電池穩定循環3000次,庫倫效率高達99.8%。該成果為利用仿生概念設計高性能的金屬鋰電池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論文第一作者是工學院博士后陳楠。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和青年千人計劃支持。

原文鏈接:http://www.coe.pku.edu.cn/research-news/5064

文獻鏈接: Biomimetic ant-nest ionogel electrolyte boosts the performance of dendrite-free lithium batterie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7,DOI:10.1039/x0xx00000x)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Allen編輯,點我加入材料人編輯部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