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Peter G. Bruce團隊丨采用雙媒介穩定碳電極的鋰氧電池


【引言】

鋰-氧氣電池具有所有種類電池中最高的理論比容量3500Wh kg-1,一旦實現實用化,將改變儲能體系。傳統的鋰氧電池的陽極為多孔碳材料,在放電過程里氧氣在此界面被還原,這一反應將會鈍化薄膜,導致容量和循環穩定性的下降。通過對液態介質的控制,能夠有效地抑制氧氣還原產物Li2O2在溶液中生成,從而避免對陰極的干擾。通常是尋找能夠溶解Li2O2形成的中間產物LiO2的電解液或者添加劑,或者使用諸如酞箐鐵或者二溴對苯醌等還原媒介。

【成果簡介】

英國牛津大學Peter G. Bruce教授團隊對鋰氧電池在不能溶解LiO2的低供體數醚類溶劑乙二醇二甲醚里的充放電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使用雙介質體系,能夠避免Li2O2與碳電極的直接接觸,從而消除了二者反應生成Li2CO3的可能性,降低了對電子轉移的干擾,提高了碳電極的穩定性。研究工作以"A rechargeable 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dual mediators stabilizing the carbon cathode"為題,發表在Nature energy上。

【圖文導讀】

圖1 有媒介和無媒介的多孔碳電極基于氣體擴散層(GDL)的充放電曲線

(a)在0.3M LiClO4的DME溶劑里在含有25 mM DBBQ(二溴對苯醌)- 25 mM TEMPO(2,2,6,6-四甲基二苯哌酯)條件下(實線)和不含有DBBQ-TEMPO條件下(虛線)于一個atm的O2 壓力下以1mAcm-2電流面密度循環的曲線圖。(b)a中沒有DBBQ-TEMPO的充放電曲線放大圖。

圖2在雙介質鋰氧電池里循環之后的GDL多孔碳電極的掃描電鏡圖

(a)原始陰極。b-g,在25mM DBBQ-25 mM TEMPO-0.3 m LiClO4體系以DMF為溶劑,在1atm O2條件下,(b)放電一次之后的碳材料形貌,(c)充電一次之后的碳材料形貌,(e)第十次充電(f)第五十次放電(g)第五十次充電。

圖3 在雙介質鋰氧電池里循環之后的GDL-多孔碳材料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圖

在25mM DBBQ-25 mM TEMPO-0.3 m LiClO4體系以DMF為溶劑,在1atm O2條件下的充放電數據圖。

圖4 在每次循環放電末尾時電極上的Li213CO3數量

通過對電極酸化,使Li213CO3轉化成13CO2釋放出來。電解液為在1atm O2下0.3 M LiClO4溶在DME中分別沒有(黑色)和有(紅色)25 mM DBBQ-25 mM TEMPO媒介。

圖5 在DBBQ和TEMPO雙介質存在下正極放電和充電的示意圖

在放電過程中(白色區域),DBBQ被還原為LiDBBQ,在溶液(標記為O2(sol))中與O2反應生成Li2O2脫離電極表面,自身重新生成DBBQ.在充電過程(陰影區域),TEMPO被氧化為TEMPO+,從而能對溶液里的Li2O2進行氧化,釋放出O2,自身重新形成TEMPO。對還原體系DBBQ/LiDBBQ,TEMPO+/TEMPO以及O2/Li2O2的標準形成電勢分別為2.58V,3.73V,2.96V。

圖6 用Ohara玻璃保護的鋰金屬陽極組裝成的雙介質鋰氧電池的循環數據

陰極體系為在25mM DBBQ-25 mM TEMPO-0.3 M LiClO4,以DMF為溶劑;陽極體系為四乙二醇二甲醚的0.3 M LiClO4。電池循環條件為1atm O2下,電流密度為1mAcm-1。該數據經過考慮到Ohara玻璃膜的IR損失而矯正過,因此對實用化電池具有參考意義。

【小結】

通過利用陰極表面雙介質體系對溶液中的Li2O2生成和分解進行有效控制,鋰氧電池的運行擺脫了Li2O2的影響,同時也優化了O2的輸送以及多孔材料孔道阻塞的問題。通過結合雙介質體系和氣體擴散電極,能夠實現40 mAh cm-2的電流密度以及500–600 Wh kg-1能量密度。

【原文信息】

A rechargeable 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dual?mediators stabilizing the carbon cathode?(Nat. energy.,2017, DOI: 10.1038/nenergy.2017.118?)

本文由材料人新能源前線東海木子供稿,材料牛整理編輯。

材料牛網專注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及行業進展,如果您對于跟蹤材料領域科技進展,解讀高水平文章或是評述行業有興趣,點我加入編輯部。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材料測試,數據分析,上測試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