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Nature報道: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又一個里程牌
【背景介紹】
如今,基于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太陽能電池是最有前景的光電技術之一。在過去幾年里,研究人員通過調整鈣鈦礦的組成、優化設備結構以及使用新的封裝技術,從而大幅度的提高了這些器件的長期運行穩定性。然而,若是想進一步提高其長期運行的穩定性,則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其中,在鈣鈦礦活性層中的離子遷移是最難調控的,特別是在光照和熱作用下。
【成果簡介】
今日,牛津大學的Henry J. Snaith、瑞典林雪平大學的高峰和Sai Bai(共同通訊作者)聯合報道了他們將離子液體加入到鈣鈦礦薄膜中,接著再加入到正負本征光電器件中,提高了器件效率,并顯著提高了器件的長期穩定性。在70-75oC的模擬全光譜太陽光照射下,連續運行超過1800 h后,最穩定的封裝器件的性能僅下降了5%左右,并且評估器件下降到其峰值性能的80%,所需的時間約是5200 h。總之,該研究是在高強度條件下,研究長期運行、穩定的太陽能電池的代表,為人類向更高可靠性鈣鈦礦光電技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研究成果以題目為“Plana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long-term stability using ionic liquid additives?”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
【圖文解讀】
圖一、器件結構和表征
圖二、BMIMBF4在鈣鈦礦活性層中的組成和對離子遷移的影響
圖三、薄膜穩定性與含有PbI2和BMIM-離子液體的相互作用
圖四、在全光譜太陽光和熱應力共同作用下的器件穩定性
【小結】
綜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一種簡單、廣泛適用的方法,極大的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長期運行的穩定性。該方法是邁向穩定的基于鈣鈦礦光電技術的又一個里程碑,并且可能適用于使用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其他光電應用。
文獻鏈接:Plana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long-term stability using ionic liquid additives?(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357-2)
本文由CQR編譯。
歡迎大家到材料人宣傳科技成果并對文獻進行深入解讀,投稿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內容合作可加編輯微信:cailiaokefu.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