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 我勸朋友的孩子學材料 搞科研


題外話:一朋友的孩子今年考研,剛好也是學材料。朋友倒也知道是個天坑專業,但還是想找人咨詢咨詢,于是找到了筆者。于是在國慶的一個下午,跟朋友聊了聊。回來后材料人編輯就來約稿,于是成文。

關于讀研,其實沒有必要糾結讀研可以學到什么,有什么收獲,而是現實條件下你不得不讀研。大家可以看看學校里的老師的履歷。年紀大的老師可能只是本科學歷,中年的老師就基本博士了,再年輕的老師可能不但是博士,還有好幾年的海外留學經歷。多年前,發一兩篇SCI就可以拿到教職,現在已經漲到了得發nature、science的子刊。其原因不外乎是僧多肉少,人才評價標準水漲船高。

本碩也是如此。就拿北京戶口來說,每年對口的去處名額撐死一百來個不到兩百,而光帝都的985、211、中科院系統畢業的材料類碩士就上千,要是再把機械啊等理工科劃拉進來,人就更多了。

學校天天這個排名那個排名,什么21世紀是新材料的時代,只要去大型招聘會轉一圈,這些認知絕對會崩塌。當年筆者就是這樣過來的。學校材料很牛,是什么985平臺?抱歉,只收雙985!招聘會怎么判斷單位招材料專業的呢?一眼望去,哪個單位排隊長,十有八九就是了。

說白了,市面上好的招聘職位少,而有材料類碩士文憑的同學又很多。這個矛盾短期來看是解決不了。擴大招生規模容易,培養一個碩博生花費也不大,但市面上提供一個可以跟互聯網高薪職位類似的職位那可太難了。

所以說,要是抱著我讀到了碩士博士,就可以拿到好職位,那只能在應聘的時候給自己添堵,而要看到這個僅僅是前提。這不是高考,考了多少分,全省第多少名,就可以去什么樣的高校讀書。

關于待遇,網上為科研人員的待遇低鳴不平的很多,可以去看看。但是筆者個人感受是普通科研人員待遇談不上差,做得好的待遇就很高,也就是下限不低上限很高。

為什么下限不低呢?比待遇的時候,容易陷入一個錯誤,那就是光在那里比到手的錢。但這個非常片面。合理得方式是把你享受到待遇全部換成錢數。因為如果這個待遇取消了,你還是得花錢買。

先不論工資,住房公積金一般是交得足的,而企業里一般交的是比較少。像筆者的老婆在私企,工資1萬多,公積金只有幾百塊。這不能說不是錢,再說現在用公積金的地方已經有很多了。

再說住房,學校提供的住房一般很便宜。筆者師兄住在學校提供的公寓里,一個月好像只用交幾百,而附近一套80平左右的房子,房租每月不低于8000塊。房租太貴怎么辦?只能五環六環外了。筆者不少朋友在學院路、中關村上班,在昌平買房或租房,天天通勤時間就幾個小時。同樣是8點半上班,人得早上6點起床,師兄8點爬起來還不會遲到。

有了孩子以后,教育這塊也省不少錢,甚至是有錢也辦不到。筆者一朋友,還是在事業單位,單位沒有辦幼兒園,在家里邊附近上的,一個月得5000出頭了。一個同學從事業單位跳槽到高校做偏行政方面的工作,工資基本沒漲,但是人小孩可以進高校附小,將來直升附中,要是進了附屬高中,清華北大就容易多了。身邊也有原本在單位待遇不錯的朋友,為了小孩跳槽去了其他高校,待遇還降了,但是人覺得值。

如果是在非高校的其他科研單位,情況類似。簡單來說,假若在高校、研究單位謀得一個正式職位,至少在當地工薪階層是中等收入了。

還有食堂、醫保等等,逢年過節油鹽米面什么的……

但是,不管怎么算,普通科研人員的確沒有拿到高薪。想買房?孩子教育要大投入?靠到手的待遇還是挺捉襟見肘的。月薪1萬,七算八算,即使這也不用花錢那也不用花錢,但一年撐死也就存10萬,帝都地界上最多購買2平米。說白了,還是房價和教育實在是太花錢了。

筆者前些天去中部某城市出差,發現那里的人們很講究吃吃喝喝,都半夜了飯店還是人聲鼎沸,要說他們的工資水平也不算高。問問陪同的當地人,都說是房價低,有些錢,也有時間,大家就講究吃喝了。

要論上限,那就高了。

就拿錢途來說,上限也是可以。現在已經經常能聽到某某某的成果轉化了,拿到了多少多少風投,有的已經投產。筆者也跟新材料風投的朋友聊,他們現在也喜歡進高校找科研團隊轉化。或許你今天還看到某某教授在期刊上“灌水”,還在吐槽這個有什么用,轉身就能看到他們某個成果已經融資,實現財務自由了。當然,光看外表可能看不出來,說不定在學校里,他們仍然是蹬著老掉牙的自行車去上課。

政策層面上也是朝這個方向發展,整體提高待遇是不太可能了,要想更高的待遇,找市場要。

這一點來看,科研人員還是不錯。同是體制內,公務員下班開滴滴賺點外快還成了新聞被批評一頓,中小學老師出去教課也是不允許的。

最后,朋友提了一個問題,孩子比較內向,他覺得是不是就適合做科研。適合不適合這個問題很大!但筆者覺得內向只能說不合適需要外向的工作,適合什么得用優點來匹配。就像新能源汽車因為充電慢、續航短,你就說適合短途上下班使用就差點意思了,而應該說它不適合野外跑長途。

再說,科研這個工作競爭其實非常激烈,失敗者眾多,只是不像市面上企業倒閉、員工被辭這樣明顯而已。

對于科研這份工作,筆者認為它是可以滿足自己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而且不是那么地求回報。曾經短暫的在企業里呆過,一個項目要是帶不了利益,遲早會被砍掉。滿足好奇心,不太求回報,還有工資拿,挺好。

今年上半年在材料人網聽王中林院士講他怎么研究摩擦納米發電機,有一些觸動。不管其他人怎么看,聽了報告,他對摩擦納米發電機有一種堅定的信念。或許,這就是做研究,甚至說做事,該有的樣子。

不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作為一個上大學以后就混跡于北京的小青椒,都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本文由天道酬勤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