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丨如何總結和整理學術文獻?
長文預警,但愿也是干貨滿滿。沒有配圖,但只要肯看完,我覺得至少是有益無害的。
首先我覺得這個題目還是很到位的。既然要整理那必須得有可以整理的對象,如果只是一味整理學術論文本身,那就只能變成一個“學術論文的搬運工”。這沒有半點意義,最多皺著眉拍著腦袋記得:我曾經似乎下載過一篇論文。這也是我曾經經歷過的階段:狂下幾十篇論文,真正要讀的時候無從下手。之后就越“積累”越多,“認認真真”地把學術論文搬運到了自己的文件夾,文件夾變得愈發腫脹,末了就只能帶著悔意全部刪掉。循環往復。
題主的題目包含了兩個方面:“總結”和“整理”。總結是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整理的實質其實是在歸類這些被消化吸收了的知識,讓它們能以最高效的方式被喚起。
我承認可能是存在捷徑,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捷徑的。
總結
首先,并不是每一篇文獻都需要總結的。我相信從文獻檢索開始的文獻到最后需要讀的文獻中充滿了篩選的過程,最后能夠到達需要總結階段的文獻其實是相對少數的文獻。希望我們能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因為總結海量的文獻對于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包括用文獻計量去做的分析)。所以在總結文獻之前,你需要有一個清晰的邊界或者標準:哪些文獻是需要我去總結的。根據你自己的研究議題,對摘要、關鍵詞、導言和結論部分快速瀏覽去做篩選。如果不篩選,盲目地就開始總結,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其次,要高效的總結文獻,你需要熟能生巧。我現在在學校的受訓方式是:每周除了上課、作業外都得認真寫至少2篇的Critique,再增加到3篇,這一個過程起初會很耗時。對于Critique的要求其實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一開始只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復述形式的總結;在有了一定積累以后(你對你的研究領域有了一定認識以后)再開始批判式的總結:所有的批判都是建立在讀懂和比較的基礎上。為什么要比較?因為你得有一個評判的參照點啊,所以不要一上來就急著去評判。我相信只要一件事的成本夠高,你就會認真對待(也有可能很快放棄,取決于個人啦)。就我個人而言,因為每周要投入很多時間去寫Critique,所以會對文獻的挑選、組合格外注意,在無形中也會督促你形成自己的學術脈絡,為之后更好地整理打下基礎。如何做復述形式的總結,可以參考:Summarizing a Research Article(微信讀者請點擊“閱讀原文”跳轉)。
研究性論文通常采用一套標準格式來傳達信息。一篇研究性論文通常包括七個主要部分:
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介紹(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結果(Results)、討論(Discussion)和參考文獻(References)。總結一篇研究性論文可以按照以下幾步:
一、明確你的焦點
你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明確你為什么要總結這篇文章。如果總結的目的是做筆記以便在之后提醒自己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那你需要寫一個相對長的總結。但如果總結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你將會在正在寫的論文中引用這篇文章,那么總結的重點應該放在這篇文章如何與你的文章聯系起來。
二、閱讀文章
(1)充足的時間
你必須先理解這個研究,才能總結好它。這個過程花費的時間往往會比大多數人預想的長。只有當你能用自己的語言向一個沒有讀過這篇文章的人解釋這個研究時,你才是真正準備好了去總結這篇文章。
(2)首先,瀏覽文章
如果你試著從頭到尾讀完一篇新文章,你會陷入細節的困惑中。但你可以用APA格式的相關知識去找到重點(APA格式是一個為廣泛接受的研究論文撰寫格式,特別針對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規范學術文獻的引用和參考文獻的撰寫方法,以及表格、圖表、注腳和附錄的編排方式。其“作者和日期”的引用方式和“括號內引用法”相當著名)。簡要地看每一個章節去確定: 文章研究的問題及研究意義(Introduction) 假設或假設檢驗(Introduction) 假設如何被檢驗(Method) 研究結果(Result,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 研究結果的解讀(Discussion) 閱讀的過程中劃下關鍵句或者在頁邊空白處寫下每一段的要點。盡管文獻的摘要可以幫助你確定文章的重點,但你不能僅依靠它,因為它包含的信息非常簡略。記住要聚焦在文章(與你自己的研究)最為相關的部分。
(3)深度閱讀,以交互方式閱讀
在你標出了重點之后,再反復閱讀每一節。在你閱讀時,問自己: 研究是如何針對所研究的問題來設計的? 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如何?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結果嗎? 這項研究有助于回答最初的問題嗎? 哪些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4)抄襲
在總結別人的工作時,為了避免抄襲的嫌疑,你需要: 用你自己的話總結。使用簡短的筆記或用你自己的話總結關鍵點,迫使你將這些觀點改寫成你自己的話。 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是在用原文的語言,只是用詞上有細微的改變,或許你還沒有完全弄懂這項研究。
三、寫總結
就像研究性論文中摘要的目的是給讀者一個簡短的研究概述,要寫一個好的總結,你需要確定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并為你的讀者提煉那些信息。你越了解一個主題,就越容易清楚地解釋它。
(1)寫初稿
首先按照文章本身的順序來寫,再根據你的論文內容和你將如何使用來調整各章節相應的長度。 陳述研究問題及研究意義 陳述假設 簡要描述研究方法(設計,參與者,材料,程序,什么是自變量,因變量,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 描述結果。他們重要嗎? 陳述研究結果的主要影響,要注意避免夸大它的重要性。 研究結果及研究結果的解讀,應結合研究假設來談。 初稿應該聚焦在內容上,而不是文章長度。首先嘗試寫關于假設、方法和研究結果的部分,然后寫介紹和最后的討論部分。如果你在理解某一個部分上遇到了困難,那就先暫時放下,嘗試另一個部分。 如果你正在總結一篇你將會在自己的論文里引用的文章,假如你把文章的前后文給讀者,只描述研究結果應該是足夠的。 例如:“史密斯(2004)發現激勵組的參與者得分高于控制組,證實了激勵因素在印象形成中發揮作用”。這個總結不僅告訴了結果,也給出了研究變量和研究結果。
(2)完整性和準確性
在必要時添加重要信息以保證完整性。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如果你理解了文章,你將需要減少多余或不太重要的信息。寫總結時要專注于研究問題,簡明扼要,避免泛泛而談。
(3)語言風格
寫一個總結給領悟力強、對研究內容感興趣卻了解甚少、稍微有一點懶惰的讀者(例如,你自己,你的同學)。你可以期待讀者對研究內容是感興趣的,但不要讓自己所寫的內容難以被讀者理解。總結里應該包括所有重要的細節。
? 避免語言冗余。包括大多數副詞(“非常”,“顯然”)。例如,“結果清楚地表明,兩組之間沒有差別”可以精簡為“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 使用精確、具體的語言。使用精確的語言和引用具體的例子來支撐這個觀點。例如,“這說明”應該表述為“這個結果說明”。
? 使用準確的科學語言。例如,你不能“證明”假設(尤其是只用一個研究)。你只能“支持”或“為什么不支持”這個假設。
? 主要依靠解釋,而不是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很少用于科學寫作。相反,你應該解釋你讀過什么并且給出你引用作者的姓和論文發表的時間(例如,史密斯,1982)。
? 重讀你所寫的內容。請別人讀你的總結,有助于幫助你找出你遺漏的信息。
在這個基礎上,對一個領域有了一點積累以后(比如按照這個要求做了十篇復述形式的總結)就有了綜合地去評判一篇文獻的基礎(剛才說了:批判的基礎除了讀懂外,還要有比較,只讀一篇是根本沒有辦法去做批判)。在下一步之前,可以在Google Scholar或者Web of Science上以標題:Review of (你的研究議題)來檢索是不是有相關的綜述文章。然后模仿!模仿!模仿!批判的角度有很多:問題與方法的對應、方法與數據的對應、研究結論的可推廣性等等。可以用腦圖/思維導圖把幾篇總結的文章放在一個框架里面,慢慢地你會逐漸搭建起自己的學術脈絡。剛才說了Critique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所以在復述式總結后,批判的部分往往只是幾句話(但這幾句話才是最吃功夫的),加到原來的復述式總結的內容上去就行了。
再次,總結的語言以發表論文或閱讀論文的語言為準。意思是,如果你要總結的論文是英文的,同時又想發表英文文章的,那么就用英語寫這些Critique做總結;如果你要總結的論文是中文的,同時又想發表中文文章,那么就用中文寫這些Critique。如果沖突,即你閱讀論文的語言和你想要發表論文的語言不一致,以你想要發表論文的語言來寫。如果沒有想好,我建議用英語來寫Critique,對于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英語轉中文要比中文轉英語要容易些。
最后,寫完Critique基本就是已經完成了消化吸收的過程了,那么為了方便下一步的整理,我建議用200字以內的話把你的Critique給概括一遍,只要你整理了,就會發現這和一篇文章的摘要還是有區別的,因為這200字是你自己提煉的200字,是最符合你的學術審美和對文章理解的。如果不是基建于你對文章的理解而產生的總結(原作者的摘要),我的話在引用的時候一定特別慌張。
怎么安放這些Critique和你的精簡版Critique?因為要高效,所以這些200字以內的精簡版Critique可以放在文獻管理軟件相對應文獻的筆記欄之下,而完整版的Critique則可以作為相對應的那個文獻的附件。我建議看期刊文獻也是在電腦上看電子版的,可以邊看邊高亮、做筆記(每個人筆記習慣不同,但是千萬不要亂,每個顏色代表的意義,筆記記錄的位置,每個符號的意義都要在事先規定好)。如果是學術著作的話,一般我是紙筆做筆記的,1:2的分欄,右邊會記下頁碼,觀點和一些摘抄,左欄記下的是“對我自己的用處是什么?”可以是和其他文獻的關聯,可以是一個定義的權威表述,也可以是一個可供驗證的觀點等等。
總結完了就完了?不全是!因為Critique是一個比較的過程,所以你在寫一篇新的Critique的時候,很可能需要翻以前寫的相關的Critique去建立起聯系,一方面是自己學術框架的搭建,另一方面是對于已經綜述完的內容的一個回憶。我相信你周圍一定有這樣一些人:說起東西來一套一套的,如果你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你也能說起來一套一套的,而且不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而是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經得起推敲和拷問的。
整理
關于整理我其實沒有太多想說的,因為我覺得重點是總結,整理只是一個幫助找到自己總結的知識的方式而已。
有很多人其實不用文獻管理軟件也能做好整理工作,但很遺憾我不屬于那些人。對我來說,文獻管理軟件是必要的,因為弄參考文獻是一個很煩的事兒,一鍵生成難道不誘人么?我以前用過Endnote,NoteExpress。現在在用的是Papers,平臺是Mac和iPad,Papers是付費的(買斷模式,不是包月模式,學生有優惠),也可以在PC平臺使用,和安卓的平板、手機應該也能同步。我不知道其他文獻管理軟件如何,但是同步這個因素是我選了Papers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有時候是用iPad在看論文。我覺得在整理之前,各位應該先大致了解下自己手頭的文獻管理軟件的功能和操作(懶得看文字的話一般也能找到視頻教程的,不要連看視頻都懶!)。
我理解的整理的實質主要就是歸類。那第一步就是得有類可歸,每一個文獻管理軟件都有分類的功能,你可以把文獻分門別類地放:一篇文獻是可以放在兩個以上類別之下的,所以不用擔心類別之間的互斥。還有一個我自己會用的是在每個精簡版的Critique之下打上標簽:比如一篇文獻的主題是A,那么在最后打一個#A#的標簽,同時如果這篇文獻又用了方法B,可以空一格打#B#的標簽。所有文獻管理軟件都應該是支持筆記搜索功能,到時候需要用的時候搜標簽#你的標簽#就很快能找到相關的Critique和對應的文獻了。有了標簽這個大殺器,千萬不要不舍得用。如果寫一篇論文的話,用得到文獻的地方其實很多,幾乎文章的每一個部分(或許結果部分可以不用)都用得到文獻。所以不要只以主題去打標簽,方法也可以打標簽,研究領域也可以打標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打各種標簽,幫助自己能夠快速找到文獻。
本文轉自知乎作者Rye Chin。
材料人編輯部Allen整理。
文章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