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干貨丨Adobe illustrator 科研繪圖實例
?編者按:
小編是一枚科研界的小白,入行剛剛一年,折騰了一年實驗終于有了點數據,便開始寫論文。老板給的第一任務就是把數據整理好,把器件結構圖畫好。當初心里便想著數據用origin可以解決,結構圖用PPT來畫,應該花不了多少時間。在利用origin將數據整理成圖,然后放在PPT里進行簡單的排版時,粗一看自我感覺還可以,便全然不顧了細節。當用PPT畫結構圖時,遇到了制作的長方體不能自由改變厚度的問題,這個時候才發現PPT并不是無所不能,并開始在網上了解一些關于科研作圖的軟件并進行粗略學習,但一直不得要領,始終畫不出自己滿意的器件結構圖。直到接到編輯Adobe illustrator(AI)科研作圖實例的任務,才下定決心將其學好,有了目標離成功自然也就不遠。經過幾天的鉆研,心中稍稍有所體會,將之寫下與君共享。
一、介紹illustrator
Adobe illustrator 是Adobe公司旗下開發的一款軟件,主打商標設計,其功能與Adobe Photoshop(PS) 有重合之處,操作界面也是極其相似,但是其核心內容不同,illustrator處理的是矢量圖,PS處理的則是位圖(矢量圖和位圖的區別見圖1)。因此你若熟練掌握Photoshop,你能夠迅速入手illustrator。小編因為沒有用PS處理圖形的經驗,所以摸索起來比較慢,足足用了好幾天時間。雖說illustrator主打商標設計,但是其對科研作圖的幫助一點都不亞于PPT。前面我們提到了兩個關鍵的問題。其一數據圖排版問題;其二是三維結構示意圖的繪制。接下來,我們便從這兩個實際問題入手來逐漸掌握這款軟件,同時解決小編自身遇到的科研作圖問題。
圖1:矢量圖與位圖
(a).未放大的原圖;
(b).a圖的矢量圖(illustrator)放大后細節;
(c).a圖的位圖(Photoshop)放大后的細節。
注:可以看到矢量圖放大后的細節還是很細膩很光滑,但是位圖放大后就是一個一個的像素點,很粗糙很模糊。這便是位圖和矢量圖的最大區別。詳細了解兩者區別。
二、illustrator應用于數據排版
步驟1.用origin畫出需要的圖
圖2:origin畫圖?
圖2中的數據圖細節處理不夠到位,比如橫坐標名稱與坐標值重合,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當用illustrator打開時問題會體現出來。
步驟2.將圖導出存為矢量圖模式(后綴為.ai或者.eps文件)
圖3:存矢量圖
具體儲存路徑為:File → Export Graphs → Open dialog → image type (選為上述格式(.ai/.eps)這里我們選的是.ai)→ 點OK 。
步驟3.用illustrator打開矢量圖
圖4:illustrator界面
圖4是illustrator的操作界面。左側的是工具欄,中間的白色區域是白色面板畫布,中間的是我們打開的J-V曲線圖。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選擇工具(工具欄中的黑色箭頭)。現在我們面臨著的問題是:1.如何將J-V曲線縮小放置在畫布區域內;2.如何將畫布放大。(若看不到圖片全貌,可以改變界面左下角的百分比進行調整)
步驟4.縮小J-V曲線放置在畫布區域內
將圖片縮小至合適大小并且放置于白色畫布中心區域的具體操作為:點擊選擇工具,然后用光標選中圖片所有區域,再將光標移至圖形邊框的邊角出。所得狀態如圖5。再按住shift鍵,拖動光標使得圖片按原比例自由放大縮小,縮小至小于白色畫布尺寸時,將圖片移至畫布區域內。然后放大畫布比例(界面處左下角有25%,將其調到合適值,便可放大畫布,或者利用快捷鍵ctrl+“+”, ctrl+“-”來進行放大縮小畫布)最后得到圖6。
圖5:illustrator操作方法
圖6:未進行“拼合透明度”的圖
這時我們會發現,曲線的邊框變得非常粗大,圖片變得很丑,沒有按原來的比例進行有效的縮小。
這時我們需要回到步驟4最開始的狀態(如何返回呢?無限按ctrl Z就可以回到你想要的“初戀狀態”了)。回到初始狀態以后,先全選圖片,然后再在操作界面頂層的“對象”欄中的下拉菜單里找到“拼合透明度”默認設置,點擊確認即可。操作完畢,即可重復之前步驟,得到正常比例的圖7。
圖7:進行“拼合透明度”的圖
步驟5:編輯圖片
步驟1-4都是在為編輯圖片做準備工作,將圖片放置于合適的畫布區域以便于我們操作。從圖4我們就發現原來規規矩矩待著origin方框里的曲線竟然“紅杏出墻”(這個問題源自于origin畫圖時,x軸原始數據超出了x軸限定范圍的區域,如:數據中x列有1-100的數據,而x軸限定只能到1-50)。這我們當然不能容忍,刪去“出墻”的部分,這放在PPT里是難以做到的,但是在illustrator里卻變得極其簡單(前提是圖片保存的為矢量圖模式)。在illustrator的矢量圖編輯中,每一個數據點都變得可編輯。我們只需要選中不需要的區域進行刪除就可以了,當然我們也能對文本以及進行編輯或者移動。(注:處理圖片的某個小區域時先選中全圖,然后右鍵選擇取消編組,這里的編組概念相當于PPT里的合并)
經過一系列的細致工作我們得到美麗的圖8。
圖8:細節處理后的圖
當然曲線的顏色輪廓都是可以進行細改的,小編就不一一操作了。
步驟6:多圖排版
? 對每一張圖都進行過細致的處理以后就可以在illustrator中進行排版了。在左側文本欄中對圖片進行編號,然后選中需要對齊的對象在界面頂部會出現對齊欄菜單(與PPT里一樣)進行對齊。對齊完后,全選右鍵選擇編組。具體操作在圖9中有所表現。最后導出所需要的圖片格式即可。圖10是小編導出的JPEG格式圖片。
圖9:排版示意圖
圖10:排版后最終效果圖
到這里就已經把第一部分‘利用illustrator排版數據’講完了。這里許多細節操作需要讀者們多加練習才能掌握。
我們總結一下操作過程:1.origin畫圖;2.導出矢量圖;3.用illustrator打開矢量圖;4.將需要編輯的矢量圖移置畫布中間便于操作;5.對圖片進行細節編輯;6.排版圖片并且導出圖片。
這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操作有:選擇工具(黑色箭頭),放大縮小圖片,放大縮小畫布,編組等。這部分對于有基礎的同學來說是可以輕松勝任,但是若是沒有相關操作基礎的同學(就像小編幾天前剛開始接觸illustrator的狀況一樣),就需要勤加練習才能得心應手。
三、illustrator畫三維結構示意圖
? 由于小編所研究的方向是太陽能電池,所需要繪制的也就是太陽能電池三明治結構的三維圖。那就拿該結構作為例子進行剖析講解。圖11是器件結構的最終效果圖。
圖11:最終效果圖(目的)
硅片經過制絨處理,所以硅表面是金字塔型,為的是增加吸光。該結構總共可以分解成6層(Al, Si, PEDOT:PSS, Ag魚骨電極, Pyramids,PEDOT:PSS頂層)如圖12。現在我們就從這六層逐一入手,來完成這個圖。
圖12:拆分
步驟1:繪制長方體
通過繪制長方體我們可以解決四層(Al, Si, PEDOT:PSS, PEDOT:PSS頂層),這里說明一下,PEDOT:PSS頂層實際中并不存在,只是為了幫助透明的PEDOT:PSS支撐起魚骨型銀電極,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而設置的。
首先是新建任務(文件→新建),在界面處出現白色畫布。選擇矩形工具在畫布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可以通過鼠標托動得到,也可以雙擊輸入參數得到),想獲得正方形請按住shift拖動,如圖13。(注:這里的選擇工具右下角有一個小三角,說明里面還有其他形狀工具(需要長按鼠標左鍵才能展開))。選擇一種填充色,描邊色選為無。然后點擊選擇工具(黑色箭頭),記得畫完矩形后及時換回選擇工具。選中整個長方形后,點擊頂層中的“效果”欄下的3D,選擇“凸出和斜角”。之后得到圖14的狀態欄。
圖13:畫矩形
圖14:畫長方體
按照紅色標注的進行設置,“位置”選擇為“離軸-前方”,“凸出厚度為100pt”,點擊確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選擇 “離軸-前方”后,長方體的Y軸方向的長度便固定了,所固定的長度與“凸出厚度”的設置值直接相關,Z軸和X軸方向的長度則仍可以自由變換。
如圖15,畫出一個長方體后,復制出四個,改變其厚度與顏色,分別作為四層(Ag, Si, PEDOT:PSS, PEDOT:PSS頂層)。同時將PEDOT:PSS層的不透明度設置為50%,其他層的透明度為100%。
圖15:改變矩形厚度與顏色
步驟2:畫金字塔
畫金字塔時,和畫長方體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本也想利用三角形進行3D變換就可以變成四面體,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后來干脆采用了拼湊的方法繪畫出金字塔。
圖16:金字塔畫法流程圖
具體的步驟如圖16所示。1.畫出兩個一樣的三角形;2.將兩個三角形的體積變小,同時右側三角形填充為深色;3.旋轉兩個三角形,使得左側三角形的右邊與右側三角形的左邊平行;4.將兩個三角形靠攏并得到了一個有立體感的金字塔形狀。其中要用到的操作主要有:多邊形選擇工具(左鍵長按矩形工具欄彈出),采用雙擊繪畫方式可選擇多邊形的邊數為3;顏色填充工具;旋轉(選中三角形后移動光標至出現弧形光標即可進行旋轉)。
? 畫完一個金字塔后,就可以復制出許多金字塔了。不要忘記利用快捷鍵ctrl c和ctrl v。然后將復制的金字塔排列放在硅片上。這樣就得到了我們需要的表面長滿金字塔狀的硅的示意圖。注意金字塔和硅的顏色應該一致。具體的示意圖見圖17
圖17:放置金字塔
步驟3:畫電極
利用“3D效果”將長方體繪制出來,再通過調節大小得到單根電極。圖18中的左側縱向電極與右側橫向電極操作不同的地方就在于“3D凸出選項角”中的“位置”選項不同,左側圖形為“離軸-前方”右側圖形為“離軸-左方”。將復制的多根縱向電極規則排列好,然后將單根橫向電極放置于縱向電極上面。
圖18:畫電極
這種分層的電極結構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這時候需要進行一下一步操作。選中所有編排好的電極,點擊鼠標右鍵彈出對話框,選擇“編組”。編組之后,在界面頂層中“效果”欄下拉菜單里找到“路徑查找器”選擇“相加”選項。這樣便能將電極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了。具體的操作與效果圖如圖19。
圖19:“相加”處理
步驟4:組合
? 將所有的組件都畫好以后,將其組合在一起就基本大功告成了。
圖20:組合
組合之后,對圖片進行“顆粒”化效果處理就得到最終的效果圖。其路徑為:“效果”→ “紋理”→“顆粒”。效果處理完之后,就得到最終的效果圖了(圖11)。圖20展示了組合與效果處理的過程。?畫結構示意圖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拆解與組合的思想。如何將難以表達的元素拆解成更加簡單的元素進行簡單有效的組合,這是制作復雜圖像中的重要思想。
四、illustrator學習鏈接推薦
1.首推的是趙大羽老師的視頻教學,講的十分透徹明白。
2.第二就是十分實用的快捷鍵大法。
3.第三就是枯燥無味的illustrator基礎教程文檔,當做字典來查閱還是不錯的。
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學術干貨組劉于金供稿,材料牛編輯整理。
學術干貨致力于成為廣大材料人讀者高效獲取知識的途徑,為了更貼合大眾知識需求,現向大家征集干貨寫作方向。如果你想了解哪個領域的知識,某個軟件的應用或者任何有趣的想法和思維方向,請在微信下方留言板留言,我們會收集并推出大家需求的學術干貨,有建設性的意見或者想法一經采納,我們將提供神秘獎勵。快快留言吧!!
材料人網向各大團隊誠心約稿,課題組最新成果、方向總結、團隊訪談、實驗技能等皆可投稿,請聯系:郵箱tougao@cailiaoren.com 或 QQ:97482208。
感謝樓主的分享,剛剛看了您寫的這個步驟,有一點不懂之處想請教您,使用AI排版最后輸出jpeg格式,那么圖片不又變成了位圖的格式?放大以后不會失真嗎?這個和直接輸出位圖有區別嗎?